二是科學化,就是家庭成員科學地利用家庭現代化物質生活條件和設施,科學管理家庭生活,形成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三是藝術化,就是講究家庭環境美、生活美,雅而不俗地陳設適當的書畫或藝術品。在綠化的庭院中布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花草盆景等,形成高雅藝術氛圍,培養家庭成員感受美、欣賞美、體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另一方麵,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文化世界,培養健康的文明鑒賞能力。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為他們創造一個“小天地”。例如為孩子設立富有童趣的玩具角、遊戲活動角、圖書角、生物角,讓孩子有一個自己世界。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舉行家庭遊戲競賽、文化競賽,帶孩子觀看各種音樂會,參觀文化館、名人故居,培養孩子健康、高尚的文化欣賞能力。
為孩子營造健康的文化世界,他們就能更快更好地成長。
家規為什麼成為一紙空文
“家規”一般是指家長給子女訂立的必須遵守的規矩。這是我國古代常用的家庭教育方法。許多世家大族,大教育家都很重視用家規來教育子女,而且取得可觀的成就。
例如,宋代包拯對子孫立下了十分嚴格的家法:“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故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也。”至今仍被子孫後代遵守,成為千古美談。古代留下的“家訓”,被不少家庭沿用采納,但很多父母發現,家規對孩子似乎並不怎麼管用。
故事一:小春平時十分懶散,父親於是效法古人,給小春製定了許多規矩,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加以詳細地規定,甚至連洗澡、漱口用多長時間都加以規定,並把製定好的規矩寫好,貼在牆上。由於父親嚴格監督,最初小春還能遵守,父親放心了,對於小春偶爾的過失,也就沒有按照規矩懲罰。母親心疼孩子,經常替孩子遮掩;父親經常出差,等父親走後,規矩對小春來說也就可有可無了。父親出差回來,發現小春又故態萌發,把小春狠狠懲罰了一頓,重新定下更嚴格的規矩。母親生怕孩子受不了,事後安慰兒子,一旦丈夫走了,又放任不管。最後父親發現,規矩越來越不起作用,他對管束孩子都快沒信心了。
故事二:小中中很頑皮,母親沒有什麼辦法,聽人家的勸說,找來一把大尺,和孩子立下規矩,孩子如果違反就要挨打。一天小中中吃飯又玩遊戲,媽媽從廚房裏拿出一把大尺放在桌子上,對小中中說:“再給你五分鍾把那碗飯吃完,要不然我真的要打人了。”小中中立刻端起碗,大口大口地扒飯,不到五分鍾就把飯吃光了,還自動把碗拿到廚房交給媽媽洗。可是把長尺擺出來就能使小中中守規矩的效力大約維持了一個星期左右,然後他開始對這個威脅視而不見了,於是媽媽真的拿起長尺打人了。小中中領教了長尺的威力之後,隻要媽媽叫他做什麼,他一定不敢違背,不過,隻要媽媽不在場時,或是媽媽沒有注意他的時候,嘿嘿……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對孩子製定適當的製度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但上述故事中規矩為什麼對孩子會失效呢?故事一中,父親為了盡快改正孩子懶散的毛病,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加以嚴格規定,但規矩過於嚴格,反而使人難以遵守;父母在教育上沒有保持一致,使孩子有漏洞可鑽;缺乏長期有效的監督,又使規矩流於形式,最終導致規矩的失效。故事二中,母親製定的規矩過於落後,仍然試圖依靠傳統的棍棒來約束孩子,雖然能夠收效一時,但隻是使孩子在母親麵前表現得唯唯諾諾、服服帖帖,在母親背後馬上原形畢露,沒有達到用規矩教育孩子的目的。
教育學家研究表明,打罵隻會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麵前表現你不喜歡的行為,並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繼續淘氣,繼續使壞;打罵隻是讓孩子學會了逃避被打,而沒有學會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打罵甚至使孩子內心充滿怨恨和不滿,漸漸失去自尊、自愛和自信,同時他更學會了用打人來解決問題的模式。
如此可見,家規在現代家庭中失去效力,並不是這種方法缺乏生命力,而是家長對家規的製定和運用不當導致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一般來說,父母對家規的種種錯誤表現在:或者觀念陳舊,把家規作為對子女實行管、卡、壓、禁、堵的手段,對孩子輕則斥責,重則打罵,致使家規成為家長教訓孩子的“緊箍咒”,嚴重影響孩子個性的發展;或者教無定規,家長一時心血來潮,對子女提出要求,立下規矩,但往往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即使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卻不認真實施,更不能持之以恒,徒有形式;或者過於繁瑣,使人難以遵守;或者脫離實際,有悖於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者內容片麵,重智輕德,重知輕能,忽視子女個性和諧全麵發展。所有這些失誤,使得許多家庭的家規成為一紙空文,最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