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錢上的投資相比,家長們在家庭文化和時間上的投入,就顯得明顯不足或者過於吝嗇。據上海的一個調查表明,家長每天在家看書讀報時間在一個小時以上的不足一半,兩個小時以上的則隻有5.1%,將近60%的家長從未參加過業餘進修或自學,藏書量超過200本的家庭隻占14.5%。
從教育角度來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不進行必要的學習和文化投入,不在家庭裏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身處文化沙漠,又從何吸取健康成長必需的養料;甚至眾多的家庭麻將成風,賭博成癮,給了孩子一個惡劣的學習環境。在時間上,據調查發現,家長平時每天與孩子活動交往時間超過4小時的不足總數的7%,0.5小時以下的竟高達12%。家長平時每天輔導功課時間不足0.5小時的占了總數的51.8%,其中沒有時間的占10.6%。家長平時每天與孩子談心聊天不足一小時的占了總數的66.7%。2.1%的家長平時根本沒有時間與孩子們溝通交流。這樣做的結果是親子關係日益淡漠與疏遠,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日漸加強。
金錢、文化、時間共同構成了家庭教育投資的主要內容。三者之中,金錢投入量屬於比較剛性的指標,文化投入量則堪稱為核心指標,此外,時間投入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三者各自的絕對量是否充足,以及這三者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投資的最終效益。那麼,家長如何提高自己的投資效益呢?
第一,提高金錢投資的效益和效率。金錢的投入是教育投資的重點,家長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決定投資的領域和投入時間。認準某方麵之後,要製定合適的計劃,有重點地投入,不能人雲亦雲,盲目跟風。
第二,加強家庭文化方麵的投入,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父母多讀點書,多學點技能,了解現代科技文化的最新發展,使自己擁有比較豐富的知識,讓孩子有個學習的榜樣。即使父母學習能力欠缺,幫助孩子多買點兒有用的書籍,建立家庭小書庫,讓孩子遠離麻將、賭博的世界,也是一般父母能夠做到的。
第三,多花點兒時間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了解孩子學習的困惑和心理、生理的發展變化,讓孩子了解父母謀生的不易、創業的艱難,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確立學習目標,從而增加學習的動力和自覺性。
協調好金錢、文化、時間的投入,家庭教育投資就能獲得更好的效益。
父母衝突有什麼權力讓孩子買單
夫妻之間的衝突,在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發生過。在很多家庭,身為孩子的父母或者長年累月的“冷戰”;或者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或者是終日“硝煙”不斷,這些現象都非常普遍。父母之間的熱戰也好,冷戰也罷,給孩子帶來的又是什麼呢?是不是不把矛頭指向孩子,就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呢?
案例一:在北京市的石景山區,一對夫妻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每次看到他們吵架都會一個舉動,那就是嚇得尿褲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隻要看到父母神色異樣,沒等他們開始吵,孩子就已經尿褲子了。後來,經醫生診斷,孩子常常小便失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驚嚇。
案例二:一個小女孩,入讀一年級時整天笑眯眯的,有說有笑,活潑開朗,再加上一張“甜嘴巴”,大家都非常喜愛她。誰料一年後,孩子父母經常吵架最終離婚,女孩跟隨父親。從此,一個失去母愛的孩子就像鳥兒失去了翅膀一樣,成天披頭散發,臉蛋髒兮兮的,完全沒有了天真的笑臉,心情憂鬱,沉默寡言。
在上述兩個案例中,父母的衝突似乎都沒有直接指向孩子,但又確確實實對孩子造成了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案例一中,夫妻之間的文攻武衛使孩子形成了習慣性的尿褲子;案例二,夫妻由於吵架而離婚,使孩子的整個童年從此變得憂鬱。事實上,這種傷害不僅僅局限於童年,而且對孩子的成長,甚至他們成年後,傷害仍然會留下後遺症,難以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