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中國古代書籍形製之演變(3 / 3)

2、冊頁製度的產生:

在介紹冊頁製度之前,首先需了解雕版印刷術的發明,這是書籍形態變化的技術前提。所謂雕版印刷,是指用木板雕刻,一般選用梨木或棗木等較堅硬的木種,鋸成版片後,經過加工處理,然後寫樣、上版、刊刻,就可以進行刷印了。雕版所印都是一頁一頁,並可以大量印製,因此是一項重大的發明,也影響到書籍形製的改變。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時間,過去有東漢、東晉、隋、唐、五代、宋等不同的說法,比如明人胡應麟說:“雕本肇始於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少室山房筆叢》),影響較大。現存印刷實物中,沒有早於公元8世紀的印刷品,但據文字的記載則遠早於這個時期。錢存訓詳細列舉分析文獻記載中有關雕版印刷的材料,認為“6世紀已出現印本之說難以成立;8世紀已有印刷品實物,無需辯論;至於7世紀的說法,文獻較多而可信度較高。因此我們采取這一論斷。”從現存的史料及實物來看,錢氏的論斷是比較審慎客觀的。

其他一些學者也有相關考證,張秀民通過對文獻記載材料的考訂,認為雕版印刷始於唐初,肖東發等也認為我國印刷術“起源時間應該是在六七世紀之交”,“雕版印刷術發明時間斷定在初唐是由根據的”。黃永年綜合考察大量的文獻材料,認為雕版印刷的時間最早不過唐玄宗時期,亦備一說。

現存的雕版印刷實物,國內發現較早的是敦煌所見公元868年《金剛經》卷子。另外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塔中發現《大陀羅尼經》,因為其中有武則天在位期間所造新字,石塔及佛寺建於751年,因此時間應在704-751年間,據學者研究,應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日本也發現有770年以前的雕印佛經,有些是在中國印行的,有些是使用從中國流傳的雕印技術印行的。這些材料都證明雕版印刷的發明應該在公元7世紀左右,並很快傳播到周邊國家。

隨著雕版印刷的發明,古代書籍的裝幀形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手寫書籍可以任意裁接,但雕版印刷書籍必須將一書分成若幹部分一版一版地雕刻印刷,以版為單位印出來若幹張,稱為書葉(頁),因此雕板印刷的書籍必須經過裝訂。繼續采用已有的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都已經不合適了。書籍製作方式的變革對裝幀形態變化有著深刻的影響。

(1)蝴蝶裝

蝴蝶裝是最初出現的一種適應書籍製作方式變化的裝幀形式。

蝴蝶裝始於唐末,盛行於北宋。蝴蝶裝的裝訂法,是將每張印好的書頁從中縫將有文字的兩個半頁對折,背麵空白處在外,然後把這樣對折的一疊散葉用一張紙從前包到後麵,並將各頁折口處牢牢地粘連在這張紙上,以免脫落。其所以得名,是因為書冊打開後左右對稱,猶如蝴蝶展開雙翅飛翔。蝴蝶裝適應了印製書籍一版一葉的特點,並且文字朝裏,版心集於書脊,有利於保護版框以內的文字。上下左三邊即使磨損也不致於傷害框內文字,散了重裝也不致於損壞。但蝴蝶裝也有缺點,由於每頁有字的一麵對折在內,空白的背麵在外,打開書,往往碰上空白的背麵。而且讀完一頁,必須連翻兩頁,才能繼續讀下去,很不方便。而且蝴蝶裝書脊用漿糊粘連,可以作為藏書,若是經常翻閱,則容易脫落和散亂。

(2)包背裝

針對蝴蝶裝的缺點,有人把書葉的背麵同背麵對折在內,有文字的一麵露在外(與後來的線裝書各頁相同),再用一張書衣,把折疊好的一疊散葉從前到後包裹起來,就成了“包背裝”,也叫“裹背裝”。包背裝是一種便於翻閱而又更加牢固的新的裝幀形式,大約出現在南宋,經元、明,一直到清朝末年還在使用。因為包背裝的材料和裝飾往往比較考究,因此明、清時期,政府的官書幾乎都是使用包背裝,比如著名的類書《永樂大典》就是包背裝。

包背裝解決了蝴蝶裝開卷往往是無字反麵以及裝幀不牢的弊病。但這種裝幀仍是以紙撚裝訂,包裹書背,因此也還隻是便於收藏,仍經不起反複翻閱,仍然很容易脫葉散亂。為了解決個問題,一種新的裝幀方式又慢慢出現並逐漸興盛起來,這就是線裝。

(3)線裝

用線裝訂典籍始何時,難以詳考。過去一般認為,線裝書籍的裝幀形式出現在明朝中葉以後,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一說法並不確切。現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手稿部的中國敦煌遺書中,有唐末五代時的遺籍,也有少數北宋初年的遺籍。這些遺籍的裝訂辦法,從遺留的訂線、穿孔來看有的已經很接近線裝的方式,可能在唐末五代就開始出現了線裝的方式。

線裝與包背裝的折葉並沒有區別。隻是裝訂時,線裝不先用紙撚固定書葉,也不用整紙包裹書背而作封麵,而是將封皮紙裁成與書葉大小相一致的兩張,前後各一張,與書葉同時整齊,再將天頭地腳及右邊剪齊,用重物壓穩固定,最後打眼穿線裝訂。明代中葉以後,流行起來的線裝書籍,其裝幀形式不是唐末五代時線裝形式的簡單重複,而且在折葉、打眼、配封皮、裝訂等方麵又有發展和變化。現在仍能見到的大量的古籍線裝書,都是四眼裝訂的形式,這種形式是在明、清兩代逐漸定型的。由於線裝書都是軟書衣,為保護書籍,也為了便於上架收藏,明清以來的藏書家,還常為線裝書製作書套,又稱為“函”。線裝的裝幀形式,是我國書籍傳統裝幀史上集大成的形式。“它既便於翻閱,又不易破散,既有美觀莊重的外形,又堅固耐用”,所以它成為古代書籍最完美的一種裝幀形式。

線裝是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的最後階段,清中葉以後,隨著西方近代新的圖書印製技術的傳入,我國的書籍也逐漸出現了平裝、精裝等新的裝幀形式。

為使大家對古代書籍的形態有進一步的了解,最後我們再介紹一下古書的版式情況。版式就是古籍每一印頁的格式。每一印頁上的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稱,比如說版麵,指每頁上印版所占範圍。版框,指版麵四周的粗線,也叫邊欄,有單欄(邊)和雙欄(邊)的區別。版心,指每頁版麵正中的位置。版心中常有用作對折準繩的黑線或魚尾形圖案,有的印有書名、卷數、頁碼、本頁字數或刻工姓名。界欄,又叫行格,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有的在版框左欄外上方刻出一個小方格,題寫篇名,叫做書耳或耳格。

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國古代的書籍製度,經曆了由簡策、卷軸到冊頁的發展。每一種書籍製度都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也記錄著古代中國人的知識與情感,推動著古代中國文明的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說,書籍製度並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同樣也是燦爛的古代文明的突出體現。

主要參考文獻

陰法魯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一)第五章“中國古代書籍製度的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李致忠等《中國典籍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肖東發楊虎《插圖本中國圖書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致忠《古書版本學概論》,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王國維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三聯書店,2004年。

馬衡《中國古代書籍製度變遷之研究》,《凡將齋金石叢稿》,中華書局,1977年。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人民出版社,1958年。

《雕版印刷源流》,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