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中國古代祭祀製度與禮俗(1 / 3)

第八講中國古代祭祀製度與禮俗

——《紅樓夢》之文化學解讀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她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卷,而且還投射出許許多多最能表征中國文化特質的如祭祀製度,喪葬禮儀等的重要信息。下麵我們以五十三回為例,從文化學的角度對《紅樓夢》加以考察。

一、由“寧國府除夕祭宗祠”說到古代的祭日

祭祀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夏商周到晚清,從王室宮廷到庶民百姓,祭祀曆來都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以說祭祀文化遍及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角落,《紅樓夢》是偉大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其中自然也會有關於祭祀文化的描寫。《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這樣寫到:

已到了臘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

次日,由賈母有誥封者,皆按品級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轎,帶領著眾人進宮朝賀,行禮領宴畢。回來,便到寧國府暖閣下轎。諸子弟有未隨入朝者。皆在寧府門前排班伺候,然後引入宗祠。

這裏描寫的是賈府歲末祭祀祖宗情景。祭祀活動從臘月二十九日就開始了,現在祭祀雖然仍是我國民間過年的一項重要活動,但人們對於祭典的重視程度遠不及上古。祭祀在上古尤其是在王室宮廷是第一重要的大事,古人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祭祀比戰爭還重要。夏代文獻不足征,其祭祀的具體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清楚的,祭祀在夏人的心目中是極其神聖的,《史記·殷本紀》載:夏末,“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商湯出兵討伐葛伯的理由就是葛伯“不祀”。商王“尊神,率民以事神”,現知上古祭祀最早最可靠的而又較為具體的材料莫過於晚商的甲骨文,由卜辭可知,商王祭祖不象後世把祭祖時間固定在歲末,商人對祖靈的崇拜遠比後人虔誠,商代以甲子紀日,“商代王族不問性別,在死後都用十幹之一作為廟號,就以天幹的順序按照六十甲子的日辰致祭”,到了後期,商王及王室貴族采用翌、祭、zai、劦、彡五種祀典對其祖先輪番和周而複始地進行祭祀,這種祭祀是一個王世接著一個王世,連綿不斷地舉行下去的。正是因為這種祭典天天舉行,輪番祭祀一周所用的時間(學者們稱為“周祭”)大約需要三百六十多天,與農曆一年的時間大致相當,因此,《爾雅·釋天》有“商曰祀”之說,郭璞注雲“取四時一終,”《尚書·堯典正義》引孫炎曰“祀取四時祭祀一訖也。”到了西周祭祀仍然是統治者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武王伐紂,在舉行戰前總動員時,曾經聲討殷紂王“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春秋以降,諸侯力政,不統於王,禮崩樂壞,祭祀日見陵替,再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諸事頻仍,日日祭祀已無可能,祭祀典禮便逐漸由無日不祭的“周祭”逐漸過渡到選祭,即歲末致祭,《紅樓夢》賈府在臘月二十九舉行祭祀就是這種選祭的具體體現,此俗一直沿襲至今。

二、從寧國府的宗祠談到古代的祭祀場所

《紅樓夢》中的賈府係皇親國戚,過年祭祖場麵自然是很隆重的。前引《紅樓夢》五十三回對此作了細致的描述:

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寧國府從大門、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

這段文字描寫了皇親國戚這些大家族過年的氣派,同時也表明清時代過年的風俗與時下民間並無太大的區別,換了門神,貼對聯,掛燈籠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貼對聯的風俗起源於五代,這些說法大家都耳熟能詳,自不必說。下麵看一看建置於寧府賈氏宗祠的規製如何:

且說寶琴是初次,一麵細細留神打量這宗祠。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懸一塊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字,旁書“衍聖公孔繼宗書。”兩旁有一副長聯.寫道是:

肝腦塗地,兆姓賴保育之恩;

功名貫天,百代仰蒸嚐之盛。

亦衍聖公所書。進入院中,白石甬路,兩邊皆是蒼鬆翠柏。月台上設著青綠古銅鼎彝等器。抱廈前上麵懸一九龍金匾,寫道是:“星輝輔弼”。乃先皇禦筆。兩邊一副對聯,寫道是:

勳業有光昭日月,功名無間及兒孫。

亦是禦筆。五間正殿前懸一鬧龍填青匾,寫道是:“慎終追遠”。旁邊一副對聯,寫道是:

已後兒孫承福德,至今黎庶念榮寧。

俱是禦筆。裏邊香燭輝煌,錦幛繡幕,雖列著神主,卻看不真切。

由上揭文字可知,賈氏宗祠座落在寧府西邊,別為一個院落,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院中有白石甬路,兩邊皆是蒼鬆翠柏。月台上設著青綠古銅鼎彝等器。宗祠的建築主體應為抱廈的大殿,抱廈前上麵懸著皇帝禦筆的九龍金匾,宗祠裏自然少不了賈氏宗親的神主。

曹雪芹筆下的賈氏宗祠是五間大門,這裏透露著上古宗廟規製之信息。宗廟,《尚書大傳》:“瞄著,貌也”。《釋名》:“宗,尊業;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史傳帝嚳高辛氏是建立宗廟的始作俑者,《路史》記載其“以日至設兆於南郊,先王偕食,右社稷而左宗廟,所以重本也。”之後唐堯帝亦曾作七廟之享先祖,舜帝繼承七廟祭祖之製,以後曆代遂相沿不改。殷代雖然有較完備的周祭,祭祀祖先的房屋亦可以稱作廟,但還沒有形成較完備的宗廟製度。到周代,周天子、諸侯、大夫和適士都建立宗廟,其中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適士二廟。對祖先的祭祀活動,便在宗廟中舉行。庶士、庶人沒有資格建立宗廟,隻能“祭於寢”,即在住處的廳堂中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