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談了中國古代姓氏的含義、起源、數量,並對姓氏變化的情況作了大致敘述,但絕不能說每一個姓氏的由來是清楚的。雖然,秦漢以前,人們對世族譜牒的修撰頗為重視。《世本》有《帝係譜》7卷,《王侯大夫譜》2卷。《漢書·藝文誌·曆譜》屬有《帝王諸侯世譜》20卷。《隋書·經籍誌》有《春秋左氏諸大夫世譜》13卷,並不題著撰人。王應麟《玉海》引李淑書目有《春秋公子血脈譜》,偽題荀卿撰。但不幸的是《世本》、《帝王諸侯世譜》等書在傳世文獻中僅存書目。後人欲彌此遺憾,東漢的應劭有《氏族》一篇,東漢的王符《潛夫論》亦有《姓氏》一篇,西晉杜預雜采春秋經傳材料,作《春秋釋例》別撰《公子譜》一編,唐林寶修撰《元和姓纂》10卷,是為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不過,一般認為在一些古籍中記載了若幹姓氏的來源附會的成分很大,所謂某某人“某某之後”,其可靠程度很低。且顧炎武指出有氏族相傳之訛者,“漢時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據。如魏蔣濟《郊議》稱曹騰碑文雲:‘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書》雲:‘其先出於黃帝。’而魏武作《家傳》自雲:‘曹,叔振鐸之後。’陳思王作《武帝誄》曰:‘於穆武王胄稷允周。’則又姬姓之後,以國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從高堂隆議,謂魏為舜後,詔曰:‘曹氏,世係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後少帝《禪晉文》亦稱‘我皇祖有虞氏’,則又不知其何所據。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豈不可笑?況於士大夫乎!”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言八卦必托名於伏羲,言《本草》必托名於神農,言《內經》必托名於黃帝。修譜、續譜者更是如此,言必稱堯舜,上溯遠古極其力而不已。對於上古之神話傳說材料,不予充分處理,輒加徵引。正如宋代洪邁所說:“姓氏所出,後世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然要為難曉。”“千載之下,遙遙世祚,安所質究乎!”“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如唐正(即“貞”之諱字)觀《氏族誌》,今已忘其本《元和姓纂》,誕妄最多;國朝所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顧炎武所揭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謬稱自己為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之後,就可以為洪邁之說提供一有力佐證。白居易自序《家狀》曰:“出於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白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顧炎武譏諷白居易:“白乙丙見於僖之三十三年。白公之死,則哀之十六年,後白乙丙一百四十八年。曾謂樂天而不考古一至此哉!”
越千年而續譜,其可靠性很低。“氏族之書所指秦漢以上者大抵不可盡信。”秦漢以上有沒有真正可信的家譜?此事尚是疑案。殷墟甲骨文中有兒(倪)氏家譜刻辭,或以為真,或以為偽。若果為真,那麼此則為中國譜牒之祖。但即便如此,也並不能將倪萍家的“倪”氏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因為,此“倪”與彼“倪”能不能勾連得上,尚是疑問。超越千年而續譜雖不能說絕不可行,但要慎之又慎。正如顧其蘊先生所言:“人各有所自,必自其所自而後即安。苟忽其所自而妄萌一焜燿之思,指前之一二顯人曰:‘吾所自者某某也。’則世之人亦因其所自而自之矣。然反之心究有所不安。以己之不安而知祖先之必不安,且念子孫之亦未必安也,何可以焜燿之思累先後之不安乎!”
總之,要在大量而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追溯譜牒源頭方才可信。遺憾的是,時下盛行的姓氏學專書、辭典,多是將古人“大抵多謬誤”的“姓氏之書”雜抄在一起,諸如“程,顓頊重黎之後”,“狄,炎帝參盧後有狄氏”,“葛,古葛天氏之裔”之類的材料,讀之令人噴飯,這種以訛傳訛的態度是不可取的。
三有趣的中國姓氏
中國姓氏數以萬計,形形色色,頗為有趣。有一人而有兩姓者。如《漢書·百官表》:“建昭三年七月戊辰,衛尉李延壽為禦史大夫。一姓繁。”有二字改姓一字者。據顧炎武《日知錄》載:
馬宮本姓馬矢,改為馬。唐憲宗名純,詔姓淳於者改姓於。《唐宰相世係表》鍾離味二子,次曰按,居穎州;長社,為鍾氏。見之史冊,不過一二。自洪武元年,詔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並中國所自有之複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於此。且如孫氏有二:衛之良夫,楚之叔敖,並見於《春秋》,而公孫、叔孫、長孫、士孫、王孫之類,今皆去而為“孫”,與二國之孫合而為一,而其本姓遂亡。公羊、公沙、公乘之類,則去而為“公”;毋丘、毋將之類則去而為“毋”,而其本姓遂亡。司徒、司空之類,則去而為“司”,司馬氏則去而或為“司”,或為“馬”,而司馬之僅存於後代者惟溫公之後。所以然者,蓋因儒臣無學,不能如魏孝文改代北之姓,一一為之條理,而聽其人之所自為也,然胡姓之改不始於是時。《唐書》:“阿史那忠以擒頡利功,拜左屯衛將軍,妻以宗女定襄縣主,賜名為忠,單稱史氏。韓文公《集賢院校理石君墓誌》雲:“其先姓烏石蘭,從拓跋魏氏入夏,居河南,遂去‘烏’與‘蘭’,獨姓石氏。”劉靜修《古裏氏名字序》雲:“吳景初,本姓古裏氏,以女真諸姓今各就其近似者易從中國姓,故古裏氏例稱吳。”則固已先之矣。
由是知,如今姓馬者、姓呼者、姓乞者、姓毋者、姓石者、姓公者,有一部分源於複姓。雖然同是姓馬,有的源自馬矢,有的源自司馬,有的則為回族所改。孫姓是大姓,其來源也最為複雜。有源於衛國者,有源於楚國者,所謂公孫、叔孫、長孫、士孫、王孫皆略為孫是也。
姓氏是個人所生家族的專用符號,一般不得隨意更改,然出於某種特殊原因古人每有主動或被動改姓者。如戰國時代著名的變法人物商鞅,他本是衛國人,因以衛為氏,人稱衛鞅;又因為他是公室子孫,人又稱公孫鞅,此乃以公孫為氏,後因在秦國變法有功而受封於商,所以又稱為商鞅,此乃以采邑為氏。這裏所說的氏相對於今天的姓,今天絕大多數的姓都來自過去的氏。
古代改姓以少數民族改稱漢姓為常。如前揭呼姓,還有一些姓劉、姓卜、姓藍、姓喬者,其源乃是漢代一些匈奴貴族。在北魏孝文帝改製時,有大量的鮮卑族改為漢姓。南北朝、隋、唐時期,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的粟特人,被匈奴擊走,西遷中亞的粟特地區,枝庶分王,其後裔來到中原,改稱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等九姓,因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新唐書》)。遼、金、元、清幾朝,大量少數民族入居中原,改漢姓者幾乎無時不有,清代的滿族後來幾乎全部改成了漢姓。
少數民族改稱漢姓多是本無類似漢族之姓而因漢族之俗,但也有一些人原本有姓而後來改成他姓者。此類改姓者情況又各有不同。有受帝王詔賜而改姓者,此又可分為恩賜和懲罰兩種。恩賜者一般是帝王詔賜有功之臣或有身份者,使之改為與皇族同姓。如劉邦曾賜婁敬和項羽的後代姓劉,曹操賜秦真姓曹,唐初賜徐績等一批功臣姓李,金代將一大批臣下賜姓完顏,南明隆武帝賜鄭成功姓朱等等。懲罰者一般是因為某種原因獲罪而受罰,被強迫改為惡姓,這又稱為“貶姓”,例如武則天就曾迫使她的政敵改姓蝮、虺、蟒、梟等。不過貶姓在風波之後,大多又恢複了原姓。
另一種情況就是為避禍而改姓。西漢末年疏廣之後人為避王莽之害而改姓束,三國時聶遼因避仇而改姓張等。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本是文天祥之後,是元代初年文天祥後人潛逃至蘄水永福,改姓為聞的。據陝西韓城世代相傳的傳說,司馬遷下獄受辱之後,家鄉韓城同族主人不敢再姓司馬,有的改司而姓同,有的改馬而姓馮,如今韓城姓同、姓馮者,即漢代司馬氏之後。
我國現行《婚姻法》第22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然中國古代子女姓皆從父,偶有從母乃至從外祖母者,古人稱曰“冒姓”。據顧炎武《日知錄》載。顧炎武說,冒姓始於漢代。《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扶柳侯呂平,以皇太後姊長姁(xǔ)子侯。”師古曰:“平既呂氏所生,不當姓呂,蓋史家唯記母族也。”按是時太後方封呂氏,故平以姊子冒呂姓而封耳。《唐書·天後紀》:“聖曆二年臘月,賜皇太子姓武氏。”然則有天子而令之冒母姓者與!……呂平以太後姊長姁子侯,此冒母姓之始。古代還有奴仆冒主人之姓者。《史記·灌夫傳》:“父張孟,為潁陰侯嬰舍人,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大宛傳》:“堂邑氏,故胡奴甘父。”《漢書注》:“服虔曰:‘堂邑,姓也,漢人。其奴名甘父。’”師古曰:“堂邑氏之奴,本胡人,名甘父。下雲堂邑父者,蓋取主之姓以為氏,而單稱其名日父。”此冒主姓之始。
關於古代姓氏的用字也很有意思,例如東、南、西、北,是姓;前、後、左、右,是姓;春、夏、秋、冬,是姓;金、木、水、火、土,是姓;天、地、日、月、星,是姓;父、母、兄、弟、伯、叔,公、婆,是姓;赤、橙、黃、綠、青、藍、紫,是姓;筆、墨、紙、硯、琴、棋、書、畫,是姓;天幹地支是姓,從一到十的數字也是姓。神、仙、鬼、怪是姓,虎、豹、熊、狼是姓。最有意思的是連“姓”和“氏”字本身就是姓。《漢書·貨殖傳》“臨淄姓偉,資五千萬”,顏師古注:“姓姓,名偉。”《三國誌·吳書·是儀傳》:“是儀字子羽,儀海營陵人也。本姓‘氏’,初為縣吏,後仕郡,郡相孔融嘲儀,言‘氏’字‘民’無上,可改為‘是’。乃遂改焉。”
主要參考文獻: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中華書局。1992年。
林沄《林沄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袁庭棟《古人稱謂漫談》,中華書局,1994年。
李零《中國方術考》東方出版社,2001年。P222-225。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嶽麓書社,1994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製度》,中華書局,1988年。
吳其昌《金文世族譜》台灣,史語所專刊之十二,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