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說相異之處。氏與姓的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一個“變”字。由《白虎通義》知,姓具有紀世別類、別婚姻、崇恩愛、厚親親、重人倫的功能。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指出:“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是“姓”的最大特色,而氏雖也有不同程度的“紀世”的功能,但因為“氏一再傳而可變”,這就意味著“氏”“紀世”紀得不徹底,因此不能指望“氏”來“別類”。由於“姓千萬年而不變。”故可以認定姓的起源比較古老,且形成以後隻要維持一定的身份,姓就將流傳下去,直到該姓滅絕為止。氏則不然,氏是後起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氏》:“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別於下者也。”宋代史學家劉恕《通鑒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清人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義·以字為諡辨》的說法與其相似:“族者,氏之別名;姓者,所以統係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然則姓統於上,若大宗然;氏別於下,若小宗然。”
氏是姓的分支。一個姓每被分成數目不等的氏。這在史籍都能夠找到確切的證據。如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代的統治族為姒姓,可在同一個姒姓之下,又分為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殷代的統治族商族為子姓,“其登名氏三百六十夫”。《左傳·定公四年》中也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之說。“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的人還能夠清楚地指出商族子姓中的13個氏。
由“姓”而“氏”,其裂變情況非常複雜。顧炎武《日知錄》曰:
《禮記·大傳》正義: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其親已遠,不得上連於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適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異姓,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凡賜氏族者,比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是公子之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其無功德,死後乃賜族,若無駭是也。其子孫若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文為別,散則通也。故《左傳》雲:“問族於眾仲”,下雲:“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薑氏、子氏,薑、子皆姓,而雲氏是也。
鄭樵《通誌·氏族略》將氏的來源分為32類,《風俗通義·姓氏》與《潛夫論·誌氏姓》分為9類,如《風俗通義》所載:“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這些可與顧炎武說以及前引《左傳》的“胙之土而命之氏”相表裏。
總之,得氏與得姓相比要容易得多,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都可有氏。《晉語九》載,晉卿智宣子將立智瑤為嗣,同族大夫智果勸諫,不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及智氏之亡也,惟輔果在。”所謂“別族於太史”即到太史處別族,也就是分家,取得新氏還可以通過分家的形式獲得。
需要強調的是,因為“姓”“氏”本身就是族的稱號和標誌,所以氏與族、姓與族在上古文獻中每被連言或對稱。連言者如《書·呂刑》:
官伯族姓,朕言多懼。
又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
對稱者如《詩·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麟之定,振振公姓……麟之角,振振公族……
《毛傳》:“公姓,公同姓。公族,公同祖也。”《左傳·昭公三年》有這樣的話:
薑族弱矣,而媯將始昌。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又雲:
若在異國,必薑姓也。
也許是姓、氏、族等詞常常牽混,所以學問淹博如司馬遷、劉知幾也弄不清它們的分別。司馬遷在《史記》中,劉知幾在《史通》中曾以姬昌稱周文王,以姬旦稱周公,鄭樵在《氏族略序》中曾很中肯地指出:“三代之時無此語也”。鄭樵由此而慨歎:“雖子長、知幾二良史猶昧於此!”後來顧炎武在《原姓》中也曾明確指出:“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他在舉出《左傳》中若幹實例之後指出:“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12《姓氏》中進一步指出:“三代以上,男子未有係姓於名者,漢武帝元鼎四年,封姬嘉為周子南君,此為男子冠姓於名之始。”
顧炎武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漢代以後的文獻中屢見“男子稱姓”一類錯誤,如稱周公為姬公或姬旦,稱文王為姬文或姬昌,稱武王為姬發。或將周之族姓與呂尚之氏“呂”並稱,以至於薑子牙之名比呂尚之名更為民眾所熟知。遺憾的是《漢語大詞典》中竟也稱周公為姬旦。《中國曆史人物辭典》甚至還有“姬昌”、“姬發”、“薑小白”等詞條。這裏強調一下,孔子,絕不能說是“姓孔名丘”,“孔”隻是他的氏。孔子是宋國貴族之後,宋國是殷遺民所建,所以孔子應姓“子”,他的先祖本以“公孫”為氏,到孔父嘉時,“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孔子家語》卷39《本姓解》)。屈原,絕不能說是“姓屈名原”。屈原是楚國公族,姓羋,其祖先“受屈(地名)為卿,因以為氏”(《史記·屈賈列傳》《正義》引王逸說)。秦始皇,不能稱他為“嬴政”。他的確是嬴姓,但他氏趙,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得很明白:“名為政,姓趙氏。”《索隱》解釋說:“生於趙,故曰趙政。”正因為如此,《淮南子·人間訓》才會說“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
前麵一再強調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問題,那麼女子為何不稱氏?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男尊女卑,另一方麵是婚姻製度使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母權製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欲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從母係製過渡到父係製,終究是“人類所經曆過的最激進的革命之一。”在父權製社會裏,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宗法製度形成之後,女子無權參加社會活動,女子成了丈夫發泄淫欲的對象和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女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像就是為了出嫁。要出嫁,要與其它女子相區別就必須有姓,依此來“別婚姻”,避免出現同姓通婚。為了“別婚姻”,女子的姓就顯得十分的緊要,一個女子可以沒有名,但不能沒有姓。女子未出嫁時,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孟姬、仲薑、叔婉、季姒之類。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國名,如秦嬴、齊薑、褒姒之類。既嫁之後,則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國名或氏,如孔姬、棠薑、息媯之類。西周王室長期是姬、薑二姓通婚,周王的王後在世時多稱王薑,死後則在薑之前加上諡號,如文薑、哀薑、穆薑、齊薑之類。民間傳說“孟薑女哭長城”的孟薑實際上是先秦時期婦女的常見稱呼。所謂“孟薑”,就是薑姓家族中排行老大的姑娘。
由於“姓”是母係氏族時期形成的,“統係百世而不變”,所以先秦時期“姓”的數目很少。“氏”的數目不知比“姓”多多少倍。
二中國姓氏知多少
中國的姓氏究竟有多少,這是一個饒有興味的話題。
中國古姓,前引顧炎武《日知錄·姓》曰:
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近人吳其昌先生著《金文世族譜》,列金文姓24,氏364(包括17個職官名)。由於吳著隻見圖譜,不見考證,故不知所論確否。不過就其所列而言,若依陳槃《春秋大事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的意見,尚有可以合並者。
商代的姓氏,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製度》一書中認為“確知商代的氏族至少在兩百個以上”,不過,有人認為丁氏考證形同射覆,多不可信。商周金文中有一些很圖形化的文字,前人稱為“文字畫”或“族徽”,就其性質而論學界一般認為類於“氏”,這些文字為商周姓氏的考察投下一線曙光。
有學者稱春秋戰國時期,見於文獻的常見的氏已有600多個,除普通的窮苦百姓,過去的大夫、士這一階層以及若幹新興的土地所有者與工商業者都有了氏,也都以氏相稱。戰國時期是一個動蕩、變革的時期,姓氏製度在此時也出現了很大變化。由於嚴格的等級製度受到不斷的衝擊,傳統的貴賤區分已無法維持,“氏”也就逐漸失去其“別貴賤”的作用,成為以男子為中心的家族的標識,而且愈來愈多。數量很少的“姓”則被大量的“氏”所淹沒。這樣,氏就取代了過去姓的地位,氏姓不分,或說氏姓合一。戰國以後,就人人有姓(即人人有氏),都稱姓了。在這個變動時期(戰國至漢初),也就必然出現“姓”和“氏”混而不別的現象。秦漢以後,我國的姓氏製度基本穩定,人人都有姓,姓的主要來源就是先秦的氏,但數目日益增多。
中國到底有多少姓·目前尚無一個權威而確切的數據。北宋編撰、流傳最廣的《百家姓》,僅收錄504個姓。明代編纂的《千家姓》,共收錄1968個姓。古今姓氏表共收錄姓氏5093個,其中單姓3370,複姓1723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古今姓氏11969個。竇學田《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的古今姓氏更多達12000個。也有還有一些“約多少”、“近多少”、“超過多少”之類的數字。這些數字可靠性究竟有多大,尚難論定。從理論上講,要得出一個確切的姓氏數據似不困難,但問題是我國從未進行過詳細的姓名普查工作,上述各種數字沒有一種是有詳細統計資料的數字,都來自古代各種姓氏書籍如《元和姓纂》、《通誌·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萬姓統譜》、《姓氏五書》等,而這些書的資料可靠性本身就值得研究。建國以來,我國搞了幾次人口普查,這是最可靠的姓名資料,可是因為原始材料數量過大,所以迄今為止,並未利用這些材料作過姓氏專項統計,隻作過小量的抽樣調查。例如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按千分之零點五抽樣,共57萬餘人,所見漢字姓氏(即用漢字來書寫姓名的各族的姓,如漢族、回族、滿族、壯族、朝鮮族等)隻有1066個,研究所人員“估計漢族目前使用的姓氏大概有三千個左右”。當然,古代使用過的姓氏比今天要多,古今使用過的漢字姓氏估計在8000個左右。不過,無論古今,在眾多的姓氏之中,常用者總是很少的。從今天的情況看,上麵提到過的遺傳研究所的抽樣調查表明,100個常見姓就占了漢族總人口的87%,其中19個超過1%的大姓占了漢族總人口的55.6%,李、王、張三大姓所占比例分別為7.9%、7.4%、7.1%。民間流傳的“張王李趙遍地劉”的俗諺,是完全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