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欲係統地再建起中國神話來,必須先使古代史還原。否則,神話的係統便無從建立。然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困難正複不少。古代史雖然即是神話的化身,可是已經被屢次修改得完全不像神話。並且古代史自身的係統亦不明了,也已經不是全部神話而隻是一小部分神話被曆史化了而保存為現在的形式。所以即使將古史還原為神話,也隻是不完全的神話。如果一定要求其相當的完整,那麼,一些推想和假定是必要的了。用了極縝密的考證和推論,也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不至於十分荒謬武斷的中國神話的係統。
在神話學家看來“我們的古代史,至少在禹以前的,實在都是神話。”有趣的是曆史學家竟也與之同調:“須知現在沒有神話意味的古史卻是從神話的古史中篩濾出來的。”神話學家與曆史學界的疑古思潮相互激蕩,似乎夏禹之前的史料真的無從稽考了。
近些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地下材料的出土,在拷問著諸如大禹“不能認為是真正的曆史人物”之類結論的正確性。如前所述,不惟夏禹,就連唐堯虞舜的史影仿佛也依稀可辨了。
古書中確有將神話曆史化、哲學化的傾向,這一點不容否認,但是不是還可以反過來考慮,古書中也同樣存在將“曆史神話化”的傾向,此類材料在曆史文獻中並不鮮見。請看《史記·高祖本紀》關於漢高祖劉邦來曆的記述:
其先,劉媼(ǎo,即劉邦之母)嚐息大澤之陂(bēi堤防;堤岸),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班固《漢書·高帝紀上》的記載與《史記》基本相同:
母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若從以上文字來看,漢高祖劉邦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神。劉邦的長相也有特異之處: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同此。
關於漢高祖斬蛇之事更是神乎其神: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裏,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笞之,嫗因忽不見。後人至,高祖覺,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嚐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後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後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以上文字見於《史記·高祖本紀》,《漢書》與《史記》文字幾乎全同。班馬二人是可謂最為嚴肅的史學家,但他們筆下的關於“赤帝子”斬“白帝子”的描述與《淮南子》所載的夏啟的出身又有多少區別呢?人們若懷疑大禹和塗山氏的人格,那麼,劉太公及劉媼的人格是不是也同樣可以質疑呢?再如:
仁公生高祖於長安,體有三乳,性寬仁,(七歲)襲封唐公。……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
——《新唐書·高祖本紀》
(明)太祖(朱元璋)……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餘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裏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
——《明史·太祖本紀》
(清世祖順治)……“母孝莊文皇後方娠,紅光繞身,盤旋如龍形。誕之前夕,夢神人抱子納後懷曰:“此統一天下之主也。”寤,以語太宗。太宗喜甚,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業。”翌日上生,紅光燭宮中,香氣經日不散。上生有異稟,頂發聳起,龍章鳳姿,神智天授。
——《清史稿·世祖本紀》
類似的例子正史中還可以舉出許多,以上所言是人是神相信不會有爭議。
若因一些材料甚至很多材料中混有一些甚至很多神話因素就決然地將之歸為神話,這樣做雖說省力,豈不是太草率了麼?當然,如果從成分多少比重大小權衡,將之歸為神話也許不錯,然無論如何不能因其史素含量小而略而不論。倘若如此,一部《山海經》可以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神話聖經了,我們中國確也將“山海經”當作”荒誕不經”的代名詞。但是,如果王國維也把《山海經》作如是觀,那麼我們可能至今也認識不到甲骨文的史學價值,也許甲骨文到今天仍然是一堆斷爛朝報,也許殷商王朝是不是存在至今也還在雲遮霧罩之中。
關於曆史與神話傳說的關係,人類學家林惠祥先生所言最能中的,他說“曆史和神話的界限常不很分明,有些神話,實是根於曆史的事實,不過加上神話的色采,以倘恍迷離疑真疑假。”下麵徵引英國著名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一段話來結束本講:
古代的傳說,如用現代嚴密的科學方法去檢驗,大都是像夢一樣平凡地消逝了。但是奇怪的是,這種像夢一樣的傳說,往往是一個半醒半睡的夢,預示著真實。
主要參考文獻: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玄珠等《神話三家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11月影印版。
皇甫謐《帝王世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列子》,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中華書局出版,1988年。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