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中華民族的形成及中國疆域之變遷
一石器時代的“天下格局”
中國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研究證明在我國人類進化自直立人(猿人),經早期智人(古人),至晚期智人(新人)的各個階段沒有缺環,可以建立較完整的進化序列。
中國大地上埋藏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物,已發現的早、中、晚各個時期的地點約300多處,新石器遺址,據不完全統計總共有7000餘處,遍布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尤其是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地方也發現了舊石器,有人很吃驚,認為“這麼高的地方發現舊石器地點,是創考古學史上新記錄的發現”其實,這是誤解,在2、3萬年之前,青藏高原的地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材料至少表明一點,在遠古時代,中國這塊土地上就有眾多的居民在活動著。我們的祖先一直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地創造著曆史與文化。
7000多個新石器遺址表現了中華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區域性,但是各個區域的發展並不平衡。有幾個中心需要強調一下,因為這些中心一直影響著中國今天的格局。首先要說的是黃河流域。大家熟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地處黃土地帶,自然植被以耐幹旱的草本植物為主。在新石器時代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比現在大約高兩度左右。尤其是仰韶文化時期,黃土疏鬆肥沃,便於墾殖,此時已經形成了較為發達的粟作農業文化。以在今河南新鄭裴裏崗、河北武安磁山和甘肅秦安大地灣等地發現的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為代表,在那裏發現了半地穴式房子,有氏族墓地,石製農具,粟、黍類農作物及豬、狗等家畜骨骼,還有石磨盤、石磨棒、石鐮等。在磁山遺址兩個時期的窖穴中發現的糧食遺跡,據估算大13.82萬斤。其中第一期約9萬餘斤。這標誌著此時當地的人口已達到一定的規模,中華大地已經進入到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斬新的階段,前此是依賴自然的采集漁獵經濟,此後一變而成為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在黃河流域內涵最豐富、影響最大的要數黃河中下遊的河洛地區和黃河下遊文化區。河洛地區主要是以關中、晉南、豫西地區為中心,西至渭水上遊陝甘接壤地帶,北涉長城一線,南至汝潁中上遊。如前仰韶文化(前6000―前5400年)——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及河南龍山文化等(前2900―前2000年),接下來就到了夏文化了。黃河下遊文化區,以泰山為中心的山東地區為主,南延淮河以北,向東沿海達到旅大地區。如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山東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前1900―前1500年)等等。
其次要說的長江流域。過去隻強調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近些年的考古成就表明,長江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因此也有中國早期文明發源於兩河流域的新提法。長江中、下遊地區為連續的衝擊平原。地勢坦蕩、湖泊眾多,氣候暖熱,雨量充沛。新石器時代這一地區的氣候與現在的兩廣地區差不多。這裏現已發現的遺存都以稻作農業為主。該流域也可以分成長江中遊和長江下遊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長江中遊的江漢地區和三峽地區主要有分布於川、鄂的三峽地區以及鄂西南、湘北一帶的大溪文化,分布於湖北和豫南的屈家嶺文化和湖北龍山文化等。長江下遊諸文化主要以河姆渡、馬家浜、良渚文化為代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成堆的稻殼為亞洲最古老的稻作遺存。榫卯結構的幹欄式建築體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最有名的當然是良渚文化遺址了。且不說良渚文化遺址所出稻穀,但就良渚文化的玉器就足以令人稱羨了。最有名的是餘杭反山12號墓出土的大琮,方柱形,中有圓孔。邊長達17厘米之多,高度是8.8厘米,重達6500克。器形之寬闊,為現有玉琮之首,發掘者稱之為“琮王”,上麵所鐫刻的神人獸麵紋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文竟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玉琮用為禮器、贄品、符節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有學者稱,良渚文化遺址的發掘將使中國曆史改寫。
再次,北方地區。包括東北、內蒙古、新疆的北方地區,除了山地丘陵、衝積平原,主要是廣袤無垠的沙漠和草原。這些遺存都有明顯的原始農業,不過畜牧、狩獵經濟還占相當大的比重。這一地區最有名的是紅山文化遺址。
最後說說華南和西南地區。華南地區絕大部分為山地丘陵,又多出於沿海一帶,由於受海洋季風影響,雨量很多。從出土遺物看,這裏使用的主要勞動工具既有打製石器也有磨製石器。農業痕跡不明顯,采集漁獵是當地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西南地區資料比較零碎,文化麵貌不太清楚。
要而言之,自前6000年至前2000年大約四千年間,中華大地上逐漸形成了兩個農業起源中心,一個是以華北的黃河流域為代表的粟作農業的起源中心,一個是以華中的長江流域為代表的稻作農業的起源中心。另外,在秦長城以西以北地區仍然是狩獵和漁獵經濟區。新石器時代的這種經濟發展走向已為其後的中華大地的社會經濟形態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二“三皇五帝”的傳說與中華民族的形成
前麵所講的石器時代,曆史學上稱為“史前時期”,史前之夜很漫長,但我們卻用三言兩語交代完了,實在是不得不然。因為我們對於“史前”了解實在太少了。接下來進入有史階段,敘述自然較為詳細一點。
談中國古史,首當其衝的是“三皇五帝”問題。“三皇”是哪“三皇”?“五帝”是哪“五帝”?古書所載分歧頗大。
關於“三皇”,《辭海》給出5個版本:
⒈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記》;
⒉天皇、地皇、人皇《史記·補秦始皇本記》引《河圖》、《三五曆》;
⒊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鬥樞》;
⒋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⒌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⒍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篇》;
《漢語大詞典》給出了6個版本:
⒈伏羲、神農、黃帝。《周禮·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注:“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孔穎達疏:“《三墳》,三皇時書。”按,孔安國《書序》雲:“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莊子·天運》:“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成玄英疏:“三皇者,伏羲、神農、黃帝也。”
⒉伏羲、神農、女媧。《呂氏春秋·用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高誘注:“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也。”
⒊伏羲、神農、燧人。漢班固《白虎通·號》:“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
⒋伏羲、神農、祝融。漢班固《白虎通·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
⒌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⒍天皇、地皇、人皇。《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島,長天下也。”
合並兩書的同類項,“三皇”異說複增至7個,即:
⒈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記》;
⒉天皇、地皇、人皇《史記·補秦始皇本記》引《河圖》、《三五曆》;
⒊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鬥樞》;
⒋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⒌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⒍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篇》
⒎伏羲、神農、黃帝。《周禮·春官·外史》。
關於“五帝”,《辭海》給出3個版本:
⒈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⒉太皥(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皥、顓頊。
⒊少昊(皥)、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
《漢語大詞典》給出4個版本:
⒈黃帝(軒轅)、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唐堯、虞舜。《大戴禮記·五帝德》:“孔子曰:‘五帝用記,三王用度。’”《史記·五帝本紀》唐張守節《正義》:“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漢班固《白虎通·號》:“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也。’”
⒉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昊(摯)、顓頊。見《禮記·月令》。
⒊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書〉序》:“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孔穎達疏:“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
⒋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見《易·係辭下》、宋胡宏《皇王大紀》。
“三皇五帝”,年代緬遠,邃古之事人們記不不楚,是很自然的事。對於古書中的這些舛錯糾紛恐怕永遠無由糾正解決了。
中國人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種說法具有很久的淵源。徐中舒、唐嘉弘二先生根據《國語》、《世本》、《大戴禮記》中的《帝係》、《五帝德》記載,
徐、唐二位先生說:“從上述世係簡表分析,炎、黃本出一父,夏、商、周、楚均出—源。如果完全相信這些世係,從而作為編撰中國古代史的依據,無疑是不科學的,和曆史實際有所抵牾”。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些上古傳說呢?這是古史學界要麵對的重大問題。
著名史專家、考古學家徐旭生認為,首先應當對神話與傳說認識清楚並加以區分。“傳說與神話是很相鄰近卻互有分別的兩種事情,不能混為一談。”徐先生在對中國古史傳說疏通整理之後,找出它較早所傳的簡單的曆史因素。他在《中國古史傳說時代》一書中說:“華夏、夷、蠻三族實為秦漢間所稱的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故此,徐先生把中國遠古部落劃分為三大集團,即西北的華夏集團,東方的東夷集團,南方的苗蠻集團。
⑴華夏集團包括黃帝、炎帝、顓頊(高陽)、舜(有虞氏)、祝融等族,這是三集團中最重要的集團,所以此後它就成了我們中國全族的代表,把其他的兩個集團幾乎全部掩蔽下去。此部族中於又分出兩個大亞族:一個叫做黃帝,一個叫做炎帝。黃帝族發祥於陝西黃土高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黃,故曰黃帝。炎帝族則肇端於渭水上遊,陝甘接壤地區,原居薑水流域,因而得薑姓。此後,兩族各有一部分東移。炎帝族順渭水、黃河一直發展到今豫南及豫、冀、魯三省交界地區。
黃帝族順著北洛水、渭水及黃河北岸,沿中條山、太行山脈,直到今北京附近。《禮記·樂記》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的記載,今北京平穀縣還有軒轅黃帝陵。
⑵太皥(或作太昊,實即太昊)、少皥(或作少昊,實即小皥)、蚩尤均屬東夷集團。其分布:北自山東北部,最盛時達到山東全境,西至豫東,南至淮河南北,東至海。
⑶三苗、伏羲、女媧、驩兜屬苗蠻集團。
分布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為中心,迤北到河南西部熊耳、外方、伏牛諸山脈間。
徐先生說:“三集團的相遇並且發生關係,大約很早。它們中間的關係大約和平相處為常態,戰爭狀態卻是暫時的。”經過長期交往、衝突、磨合,三集團最終融合成為華夏,亦即漢族的前身。
與徐先生相似,著名的史學家、古史專家的蒙文通先生在其名著《古史甄微》中謂“戰國之初,惟說三王,及與中葉,乃言五帝,及至秦世,乃言三皇。”並說三五之說皆起於南方,本為神而非人。太古民族可以江漢、河洛、海岱分為三係,並將之分別命名為江漢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所謂江漢民族即共工、炎帝族,共工氏本是薑姓炎帝之裔。河洛民族即黃帝族,是西北的遊獵民族。依《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黃帝號有熊氏,皇甫謐言:“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海岱民族即泰帝伏羲、女媧之風姓民族。蒙先生還指出“中國文化之起於渤海,盛於岱宗,光大於三河”。又雲“中國古代之文化,創始於泰族,導源於東方。炎、黃二族後起,自應多承襲之。”
兩位曆史學家都將上古中國居住的部族以其活動區域劃分為三大區域,隻是命名不同,所說諸部族的活動區域也有歧異,但後人對他們的研究給予都很高的評價。蒙先生被學者讚為“精密的考證,科學的預見。”“為古代民族、文化區係研究開拓一條新路,”徐先生則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為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研究,創立了一個新體係。”
上舉徐、蒙兩家之說可看作古史學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探尋中華民族的源頭,是曆史學家同時也是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的職責。那麼,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怎麼看?林惠祥先生是中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他在《中國民族史》一書中把中國的民族分“曆史上的民族”和“現代民族”兩大類,並說“曆史上之各民族混合分歧的結果,便成為現代之民族。”關於中國民族他指出:“中國之民族既以華夏係為主幹,其同化皆係消融於華夏係,故每一期之終亦即華夏係之擴大。”他將中國民族史分為四期:(1)秦以前,(2)漢至南北朝亡,(3)隋至元亡,(4)明至民國”。第一期“包括自蒙古利亞種即黃種有分支以來至於秦末,大事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同化及華夏係第一次之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