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特征
在研究一國的經濟環境時,還要研究它的經濟特征。主要包括:
1.基礎設施
包括交通、運輸、動力、通訊和各種商業基礎設施,這些對市場消費需求有很大影響。例如某國基礎設施完備,那麼其旅遊活動效率相對就高。
2.自然條件
包括自然資源、地形、氣候條件等,這是評價旅遊資源的重要標準。如不同的氣候條件對旅遊產品的設計就會有不同的要求,對旅遊者的流向也會產生影響。
3.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越高,消費水平越高,條件就越完善,經濟就越活躍,對旅遊的需求就越高。
三、文化環境分析
旅遊業國際公關的最大一個挑戰就是對象國對旅遊業組織所在國的文化缺乏理解。這種理解的缺乏,要求旅遊業組織對國外公眾進行培育,對於潛在的客戶和消費者進行教育,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因此,對於對象國文化環境的了解和分析對於旅遊業經營而言更為重要。文化環境包括物質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審美觀和價值觀、社會結構等。隻有了解和掌握對象國的文化環境,才能展開有針對性的公關活動。
(一)物質文化水平
物質文化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知識、工具、方法以及生產出來的產品和產品的分配、消費方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物質文化水平越高,其技術就越先進;經濟越發達,對商品質量的要求就越嚴格。由於各國的物質文化水平差異很大,所以,需求結構和商業習慣也不盡相同。掌握這些情況,有利於旅遊業組織采取不同的公關策略,便於組織拓展相關業務,設計適當的旅遊產品。
(二)教育水平
一國的教育水平越高,該國居民對新產品的認識、鑒別能力就越強,理性購買的程度就越高,就越容易接受文字的宣傳介紹;反之,教育水平不高,在選擇和使用某些商品時就會出現盲目性。因此,社會的教育水平直接決定著居民的消費需求結構和購買行為的產生。旅遊業國際公共關係的展開所采取的策略應充分考慮到對象國或地區的居民受教育水平及其對我國和我國相關地區的了解程度。
(三)宗教信仰
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的甚至以宗教立國,教旨、教義高於一切。宗教對於人們的價值觀、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響。一方麵,宗教禁忌限製了教徒對一部分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麵又往往會促進替代產品的需求。所以,旅遊業組織在拓展國際業務,製訂公關策略時,一定要調查對象國及地區的宗教信仰特征,在傳播方式的選擇、產品標誌的設計、廣告宣傳的口號、專題活動的安排等方麵應避免產生因宗教信仰而引起的文化衝突,以防給旅遊業公關活動甚至旅遊經營活動帶來負麵影響。
(四)語言文字
在國際公關活動中,語言文字是與公眾進行信息溝通的重要工具。拓展國際市場,各種業務洽談,產品介紹,根據顧客的意見和要求調整和改進產品等,都需要選用一定的語言文字。因此,公關人員應熟悉和掌握國際公眾的母語或他們所熟悉的語言,以利於做好公關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五)審美觀和價值觀
審美觀是指消費者對商品的“美、新、特”的基本看法;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各種事物的態度和看法。由於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不同,所以購買動機和購買行為就有很大差異。隻有掌握目標公眾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旅遊業組織在開展國際公關時,才能在產品式樣、造型、色彩、包裝等方麵的設計上更有針對性。
(六)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包括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下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俗、慣例、行為規範和人們的禁忌、避諱、偏好等。這些習俗主要體現在人們的飲食、服飾、居住、婚喪、節日、道德倫理、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麵。隻有了解了當地風俗習慣,公共關係傳播才能更容易被目標公眾所接受。
(七)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也會影響國際公關活動。社會結構主要包括居民的家庭結構、社會各階層等。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者在產品的選擇上和使用上,在休閑活動方式的選擇上,在信息獲取和信息處理上,在購物方式上以及對媒體的選擇上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