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富”養,養出女孩的高貴(3)(3 / 3)

20世紀70年代初,當香奈爾的時尚概念席卷全球的時候,莉莉安妮成為她生活圈子裏第一個穿褲子的女人。每逢公眾場合,莉莉安妮便會選擇優雅的香奈爾禮服,與丈夫形影不離。這時,不知有多少人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有能力卻不張揚、有錢卻從不炫富、安靜溫柔的妻子。

工作之餘,貝當古夫婦最大的愛好便是旅遊,所以每逢聖誕節來臨,他們就來到法國南部或者印度海岸,盡情地享受碧海藍天。

在古老的聖莫裏斯市,安德烈的祖父給這對幸福的夫婦留了一棟兩層小樓,莉莉安妮很喜歡那棟薔薇花盛開、飄蕩著醉人芬芳的老宅子。

在巴黎,每天早上莉莉安妮都會按時去巴加特勒公園轉一圈,看喂著鴿子的孩子們嬉戲玩耍、推著嬰兒車的母親們幸福漫步,這似乎已經成了莉莉安妮的生活規律。莉莉安妮還有一件讓世人津津樂道的事情,那就是在世界五大洲的五位女首富中,她是唯一一個沒有離過婚的。

莉莉安妮的最大愛好是做慈善事業。愛心就像燃燒著的火焰,照亮別人的同時也能夠溫暖自己,所以1987年,貝當古夫婦成立了“貝當古-舒萊爾基金會”,在旺多姆廣場這所普通的屋子裏,莉莉安妮任基金會主席,主要包括救助貧民、醫學研究、曆史遺產保護等方麵。

也許,你覺得莉莉安妮實在是太幸運了,生在這樣一個“有前途”的家庭裏。但富有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帶給人的就一定是好處。有時候大量的金錢和財產、權力,也是一個巨大的任務,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駕馭,極有可能被這些外物所累。對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來說,教育女兒如何適應這種顯赫、引人注目的生活,也是父母的責任。如果父親沒有及時手把手地引導莉莉安妮為自己的公司工作,沒有交給她為人低調、踏實、忠於婚姻的品格,她也極有可能和很多富翁一樣,淪為金錢的犧牲品。

女孩需要富養,但是富養更需要學問。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更不想孩子的一輩子都由老爸來埋單。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是大勢所趨。會理財的人,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生活得很好,而不會理財的人,不管掙了多少錢都不能提高生活質量。

女孩雖然要富養,少沾染一些“銅臭氣”,但是父母也不妨和女孩說說錢是什麼。

女孩一定有生活體驗。拿著錢可以換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錢是社會的通行證之一,人們拿它來衡量不同的創造。也就是說,必須要有創造,才能有財富。沒有創造,就沒有財富的產生。無論是藝術家、科學家、演員還是建築工人、農民,勤勞是所有人創造財富的不二法門。

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家庭,一方麵讓女兒看到自己能夠在她需要的時候拿錢解決問題;另一方麵也要讓女孩知道,這些錢是來自自己的辛苦工作。很多女孩子被保護得很好,她們不知道金錢到底是怎麼來的,好像隻要自己開口,就一定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這其實是不利於女孩了解金錢、萌生理財意識的。

父母甚至可以和女兒談談“合作”,比如說如果她手工製作了一個花籃,媽媽可以按照市場價格來把它買下;如果女兒喜歡創作,媽媽可以鼓勵女兒去投稿,讓她自己管理稿費等。

“富”養並非是為女孩做好一切

被喂養慣了的動物接受放養時,通常自己不會捕食。生存法則告訴我們:動物如果學不會自己捕食的話,就有可能餓死。孩子也是同樣。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沒有在社會獨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顧及他們,他們就隻能被社會淘汰。

其實在麵對工作機遇的時候,女孩和男孩一樣需要主動爭取,有時候女孩麵臨的考驗更多,入門的門檻更高,這就更需要她自己去表現。這時候父母是幫不了什麼忙的。

張麗是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畢業生,她從播音係畢業後,就找到中央電視台實習,而且希望到這兒工作,可到中央電視台實習的不隻她一個人。

北京廣播學院到中央電視台20多公裏,每天早晨,她5點多起床,6點多第一撥離開學校。在趕著往城裏上班的人群中,她是其中一個。頂著星星最晚回去的,也是張麗。

很快,台裏便安排張麗播體育新聞了。

那是4月份的一天,風挺大。錄了像,晚上6點多就可以走了,回到學院已經晚上8點多了。忽然,張麗想起一個字:鎬。那個時候韓國下棋的小夥子李昌鎬還不是很有名。“鎬”有兩個讀音,一是“gǎo”,一是“hào”。張麗想,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就問老同誌,這個字怎麼讀?老同誌很果斷地說:“李昌鎬gǎo,李昌鎬gǎo!”實習生就跟著來吧,張麗就念:“李昌鎬g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