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大曆元年(766)作於夔州,每首詠歎一古跡,並借以抒懷。赴:山脈連綿,勢若奔赴。荊門:山名,在湖北宜昌南。明妃:王昭君,名嬙,漢元帝宮人,竟寧元年(前33)被遣嫁匈奴呼韓邪單於。西晉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又稱明妃。昭君村:在荊門附近的歸州(今湖北秭歸)。紫台:紫宮,指漢宮。青塚:昭君墓,今呼和浩特市南,傳說塞外草白,獨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塚”。畫圖:《西京雜記》載:王昭君因為不肯賄賂畫工被故意畫醜,因此漢元帝從未召見過她。後匈奴入朝求美人,昭君被遣,臨去時元帝才發現她美貌驚人,後悔不及。省識:覺察,辨識。環佩:借指昭君。胡語:胡音。怨恨曲中論:相傳王昭君在匈奴作有表達怨思的歌曲。
這首詩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然後詩人僅用“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兩句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給人以無比沉重的大漠悲涼壓迫感。“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則更進一步寫出昭君身世家國之情。昭君雖葬身塞外,卻永懷故國之心。“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詩人以千載琵琶之曲,點明昭君的怨恨主題。詩人也借這首懷古詩寄托自己當時的身世家國之情。
赤壁
清·趙翼
依然形勝扼荊襄,赤壁山前故壘長。
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國,一片山河百戰場。
今日經過已陳跡,月明漁父唱《滄浪》。
【賞析】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三國時,孫權、劉備聯軍敗曹操水軍於此。是著名的古戰場。荊襄:荊州、襄陽,即今湖北江陵縣和襄樊市。故壘:指三國時打仗築的營壘。烏鵲南飛:引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魏:曹操自立為魏王,操死,其子曹丕代漢,建國號魏。這句詩是用曹操詩句為暗喻,意指曹操率兵南下,兵敗赤壁,在江南無立足之地。周郎:東吳都督周瑜,他用火攻曹操戰船,贏得赤壁之戰勝利。這句的意思是大江東流不盡,周郎英名永存。千秋人物:載入史冊,名傳千秋的曆史人物。如三國時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周瑜等。百戰場:交兵百站的地方。陳跡:已成為曆史的舊跡。月明漁父唱《滄浪》:詩中並不是真有人唱《滄浪歌》,而是假以感歎群雄爭霸的曆史往事。
趙翼(1727-1814),字雲菘,又字耘鬆,號甌北,陽湖(今江蘇武進縣)人。乾隆進士。做過翰林院編修、貴西兵備道。後辭官歸家,專心著述。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長五古,有《甌北詩集》、《甌北詩話》。
在憑吊古戰場時,詩人感慨萬千,借曹操、蘇軾的詩句抒發千百年來人們對英雄崇拜,對曆史的難以忘懷。用典貼切自然,增強了共鳴。第一句的“依然”把古戰場的風貌勾勒出來,再自然轉入對曆史人物懷念,最後一句“月明漁父唱《滄浪》”表明曆史的延續,也流露出幾許無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賞析】
赤壁:赤壁之說不一,實際上三國時周瑜擊敗曹操大軍的赤壁是在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而非蘇軾此時所在的黃岡赤壁。風流人物:傑出人物。故壘:舊時的營壘。雪:比喻浪花。公謹:周瑜字公瑾。小喬:周瑜妻。羽扇綸巾:魏晉時人的裝束。羽扇:亦用以指揮軍事。綸巾:青絲帶做的頭巾。酹(lèi):把酒倒在地上祭奠。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外放於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哲宗親政後被貶到海南。直到徽宗即位,才得以北歸,最後病逝於常州。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兼擅詩詞文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這篇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為蘇軾被貶黃州時遊賞黃岡城外赤壁磯寫下的。上闕由寫景入手,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把不盡的長江與千古風流人物聯係在一起,時空久遠,場景宏大。“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點出具體人物和地點所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濃墨重彩,集中描寫了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觀,把讀者頓時帶入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上闕最後兩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是詞人脫口而出對如畫江山、英雄豪傑的讚美和羨慕。上闕重在寫景,下闕重在寫人。“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著力抒寫了周瑜當年在赤壁之戰時的勇武形象和赫赫戰功。“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則是作者對照周瑜後的感慨和歎惋。“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則是作者感慨回到現實的無奈,唯有對江飲酒療傷。全詞波瀾壯闊,氣勢雄渾,乃千古絕唱。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賞析】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既望:舊曆月之十六日。望:十五日。明月:指曹操的《短歌行》,詩中有“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句子。窈窕之章:指《詩經·周南·關雎》,詩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鬥牛:鬥宿、牛宿,星辰名。一葦:像一片葦葉的小船。如:往。淩:越過。馮虛禦風:在天空裏乘風浮遊。馮:同“憑”,乘。羽化:故人稱成仙為羽化。空明:形容月光映照水中澄明之色。渺渺:悠遠。美人:內心所思慕的人。舞:使起舞。嫠(lí)婦:孤居的婦女。孟德:曹操字。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漢黃鵠山上。繆:通“繚”,環繞。舳艫(zhú
lú):首尾銜接的船隻。舳:船尾。艫:船頭。釃(shī)酒:斟酒。槊:長矛。匏樽:酒器。匏:葫蘆的一種。蜉蝣(fú
yóu):朝生暮死的小蟲。遺響:餘音,指簫聲。逝者如斯:《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未嚐往:沒有消失,始終還是一江的水。盈虛者如彼:像月亮那樣有圓有缺。一瞬:一眨眼,形容變化之速。無盡藏:佛家語,無盡的寶藏。肴核:葷菜、果品。相與枕藉:彼此緊靠著睡覺。
蘇軾貶謫黃州期間,處境艱危,心情苦悶,有時也從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出寬解之道。這篇賦借寫遊覽赤壁探討人生哲理,反映複雜的思想鬥爭,但熱愛生活、關心世事的積極麵占上風。身處逆境但不甘沉淪,努力忘懷個人得失而總想有所作為。篇中主客對話,實際上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相互矛盾的側麵,最後抑客伸主,反映了思想中積極的一麵終占上風。寫景、抒情、議論三者融會統一,詩情、畫意、哲理兼而有之,顯得揮灑自如、流暢奔放。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賞析】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湖南桃源縣西南有桃源山,山西南有桃源洞,洞口有水,與桃花溪合流入沅江。石磯:水邊突出的大石。
張旭,字伯高,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711年前後在世。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草書最為著名。所存詩六首,均為寫景絕句。
“隱隱飛橋隔野煙”,是寫遠景,深山野穀,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的長橋,忽隱忽現,似在虛空裏飛騰,朦朦朧朧,恍若仙境。
“石磯西畔問漁船”,是畫近景,水中露出岩石,有如島如嶼(石磯);那漁船輕搖,讓人自入圖畫,有抑製不住“問漁船”的迫切情態。詩人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隨流桃花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那桃花是否來自桃源之洞呢?這洞在何處呢?這每一個疑問,都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詩人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給人無窮的遐想。全詩構思婉曲,由遠而近,由實及虛,情趣深遠,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