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嵩山
清·顧炎武
位宅中央正,高凝上界鄰。
石開曾出啟,嶽降再生申。
老柏搖新翠,幽花茁晚香。
豈知巢許窟,多有濟時人。
【賞析】
嵩山:在今河南登封縣北,古稱中嶽,為五嶽之一。主峰在少室山,下有少林寺等名勝。詩人通過描繪山勢、山景,引述神話傳說,寫出了中嶽嵩山古老神奇的風貌,表達了作者匡時濟世的誌向。宅:居。中央正:嵩山是中嶽,居於天下正中。上界:天界。鄰:鄰近,毗鄰。這句的意思是:嵩山高聳入雲,讓人覺得它如同與天連在一起。石開曾出啟:傳說禹治水時,為打通轘轅(huán
yuán)山,曾變作一頭熊,他的妻子塗山氏因此羞愧而去,到嵩高山(嵩山)下化為石人,石裂而生啟,即夏後啟,後來繼承禹的王位,做了夏代君主。嶽降再生申:中嶽顯出神靈,又使申伯降生人間來輔佐周天子。這是根據《詩經·大雅·崧高》中的傳說而寫的。甫是甫侯,申是申伯,皆周室卿士。搖:招展。新翠:新出生的綠葉。幽花:生長在幽靜山穀中的花草。茁:花草生長。豈知:哪裏知道。巢、許:巢父、許由,傳說是堯時的隱士。濟時人:有救世才能的人。最後兩句是說在深山中有濟世之才隱居著,隻是沒有人慧眼起用他們而已。
詩歌描寫了嵩山的高大以及隱處其中的無數“新翠”、“晚香”,意在突出有報國之士而報國無門。詩中大量化用的典故也是圍繞精忠報國這一中心,作者匡時濟世的誌向昭示無遺。以詩言誌,是中國古代仁人誌士的傳統,所以嵩山以及花草樹木無不被賦予了報效國家的心誌,中嶽嵩山也就有了象征意義。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金·元好問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賞析】
三門津:即三門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傳說夏禹為治理泛濫成災的河水,破山通河,這鑿穿的三條通水之道,叫三門: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三門中隻有人門可以行舟;鬼門凶險,船隻不慎入門,就會觸礁沉沒。呂梁:山名,在山西省西部,黃河和汾水之間。奸:通“幹”,這裏指主宰。燃犀:《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於是燃犀牛角照水下,見水族複滅,奇形怪狀。佽(cì)飛:《呂氏春秋·知分》:佽飛是楚國勇士,曾赴江殺蛟,使船隻平安渡江。騎鯨客:泛指勇敢的人。揚雄《羽獵賦》:“乘巨鱗,騎鯨魚。”
撾:敲,打。銀山:山峰一樣的雪浪。
上闕從“九天落筆”,極寫黃河從青海高原發端,高屋建瓴,一瀉千裏,俯下三門,長風卷著高浪,遮天蔽日,寒意侵人,而三門山峰依舊安然;下闋緊承峰字,極寫三門山之高峻雄險。這首詞借寫三門津雄奇壯麗,抒發了詞人拯世濟世的豪邁情懷。上下闕末句“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都是點睛之筆。正是“豈無吾人之砥柱兮,障百川之橫流”,其間寓托了詞人於國家危難之秋,以力挽狂瀾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賞析】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古人題詠黃鶴樓的詩極多,這首詩被推為唐人七律之首,南宋嚴羽曾說:“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說李白遊黃鶴樓時曾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罷筆而去。昔人:傳說三國蜀費褘曾在這裏乘黃鶴登仙而去。悠悠:白雲飄蕩的樣子。曆曆:分明,清楚。漢陽:在武昌西,與黃鶴樓隔江而望。⑤萋萋:茂密的樣子。鸚鵡洲:在武昌北長江中。⑥鄉關:故鄉。⑦煙波:指江上的水氣和波浪。
崔顥(704?-754),卞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年間進士,做過司勳員外郎。其詩早年傾向華美,晚年因出入邊塞而變得慷慨悲涼。《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詩中抒寫了詩人登樓眺景,懷古思今,孤寂思鄉之情。一、三句懷古,連用兩個“去”,強調了留戀,冷清;二、四句思今,用了兩個“空”字,突出了孤寂空蕩。詩人把景物描寫與詩人心境融為一體,古今交織,情景相生,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中間四句“黃鶴”、“白雲”、“晴川”、“芳草”,色彩鮮明,形象清晰。用“悠悠”、“曆曆”、“萋萋”等雙音疊字增加了詩的韻律感,調整了詩的節奏,使詩句更具有音樂的美感。
鸚鵡洲
唐·李白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賞析】
鸚鵡洲: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鏘鏘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而得名。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但此洲在明末逐漸沉沒。現在漢陽攔江堤外的鸚鵡洲,係清乾隆年間(1736-1795)新淤的一洲,曾名“補課洲”,嘉慶間(1796一1820)將補課洲改名鸚鵡洲,並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修了禰衡墓。墓為石建,方形,額題“漢處士禰衡墓”,甚為古樸別致。遷客:遭貶謫者。
曆代不少名人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唐崔顥“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李白“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孟浩然“昔登江上黃鶴樓,遙看江中鸚鵡洲”,更是傳頌一時的佳句。李白這首《鸚鵡洲》,以麗景襯托哀情,用春日的蓬勃景象與遷客的鄉關何處、歸思難禁形成鮮明對照,使感情的抒發更深沉含蓄。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峙。此詩為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由三峽出蜀,沿江東下時所作。送別:指江水送作者離開故鄉。渡遠:遠航。從:到,往。楚國:今湖北及周圍一帶,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土地。山隨平野盡:山嶺隨著平野的出現而消失。大荒:平川,廣闊無際的原野。天鏡:月光影入水中,好似天空飛下的寶鏡。雲生結海樓:江上雲彩奇麗多變,幻化出海市蜃樓。憐:愛。故鄉水,指長江。萬裏送行舟:江水萬裏迢迢送出蜀舟。
詩的開始兩句點明詩人的來地和去地,回應標題。接下來的四句寫出荊門所見。荊門以東山嶺消失,原野廣闊,長江茫茫無際,月亮和雲彩的變化讓人亦真亦幻難確認。闊、麗、曠、奇,出荊門讓人神往。雖說楚地風光宜人,但詩人還是戀故鄉,“仍憐故鄉水”,對故鄉懷有深情。“萬裏送行舟”是點題結尾,將筆鋒收到送別的主題上。這首詩寫景開闊奇麗,氣勢豪邁,想象豐富,比喻形象、神妙。詩人的行跡是全詩的行文線索,文脈清晰。語言飄逸奔放,流暢自然,作為律詩卻沒被格律約束之態,最能代表李白律詩特色,亦是詩人豪放不羈的氣質和個性的體現。
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賞析】
峴山:又名峴首山,在湖北襄陽南。魚梁:指魚梁洲。夢澤:古代有雲、夢二澤。後淤積為陸地,約為今洞庭湖北岸地區。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去峴首山上飲酒賦詩,曾對同遊者慨歎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羊祜死後,襄陽人在峴山立廟樹碑,“歲時饗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鹿門山,應進士不第。以隱士形象著名。有《孟浩然集》。
這首詩意在吊古感今。開首二句揭示題旨:時光流逝,人事變化,沒有人可以逃避,這是曆史的規律。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往來古今”;第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人事代謝”,也寫出了傷感情緒的由來;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抓住當地特有的景物,給人蕭條深遠的感覺;最後兩句扣實,悲慨朝代更替中遺留下的永恒的功業,敬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傷,有“千裏蟠龍,到此結穴”之妙。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半描寫景物,富有形象,充滿激情。語言平淡中見深遠,感情真摯動人。
漢江臨泛
唐·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賞析】
漢江:漢水。流於楚境,經襄陽,與長江會合於漢口。楚塞:泛指楚四境。三湘:漓湘、瀟湘、蒸湘的總稱,在今湖南境內。荊門:山名,在宜昌南,為楚之西塞。九派通:與九江相通。浦:水濱。山翁:晉人山簡,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有政績,好飲酒。這裏當是指襄陽當時地方官。
這首為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的背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為畫的遠景。接著詩人以“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筆法飄逸,寫出眼前的波瀾壯闊。“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寫出詩人要與山翁共謀一醉,讓自己沉浸在襄陽美好的景色裏。全詩寓情於景,渾然天成,給我們展現出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讓人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