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級別景區的收入情況來看,景區年營業收入和門票收入隨級別降低而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4A級景區的年平均營業收為4456萬元,門票收入為2242萬元;3A級景區的年平均營業收入為770萬元,門票收入為346萬元;2A級景區的年平均營業收入為406萬元,門票收入為70萬元;1A級景區的年平均營業收入為229萬元,門票收入為19萬元。
從不同地區的景區收入情況來看,年平均門票收入人東到西依次遞減,分別為1005.76萬元、637.79萬元和555.5萬元;而年平均營業收入則是中部地區最高,為3493.34萬元,其次是東部地區,平均年營業收入為1718.56萬元,西部地區最低,為897.8萬元。從門票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來看,西部地區最高,為62%;中部地區最低,為18%。這體現出中部地區景區以風景區度假型景區為主,綜合收入高的特點;而西部地區4A級景區仍然是資源壟斷型,綜合開發程度較低,營業收入以門票收入為主的特點。
5. 經營效益情況分析
主要通過遊客人均消費、員工人均創收、人均創利、景區收入利潤率等幾個指標進行效益分析。
從遊客人均消費情況來看,全國A級景區人均消費為36.2元,人均門票價格為16.79元,4A級景區的門票平均價格僅為19.39元,總體水平不高。一方麵說明我國旅遊景區的經營目前總體上還是規模擴大型增長模式,集約化程度不度,景區在經營上還有較大潛力可挖掘;另一方麵也反映出許多傳統景區還存在著大量的免票接待遊客和優惠接待遊客的客觀現實。
從員工人均創收和創利情況來看,全國A級景區人均創收為6.82萬元,人均創利為0.74萬元,勞動生產率水平屬於中等,還有較大可挖掘的潛力;從不同級別的情況來看,人均創收與景區級別呈明顯的正比例關係,體現景區規模與檔次對收入影響較大,但人均創利則是1A級景區最高,其次是3A級景區和4A級景區,與級別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說明景區勞動生產率水平與景區規模、服務水平和檔次的關聯性不大;從不同地區的情況來看,東部和中部的人均創利水平高於西部,反映出西部地區旅遊景區的經營效益仍然落後於東部和中部的現實;從不同類型景區的情況來看,現代遊樂型景區的人均創收能力最強,為14.75萬元,旅遊度假型景區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較高,人均創利分別為0.96萬元和0.87萬元。
從利潤水平來看,全國A級景區的利潤率平均為6.81%,總體不高。營業利潤率水平與級別的相關性也不明顯,不同地區之間的平均水平相差也不大。在不同類型景區中,自然景區和旅遊度假型景區的營業利潤率較高,分別為9.12%和7.77%,而現代遊樂型景區最低,為3.35%。
6. 就業帶動情況分析
從不同級別景區的情況來看,帶動就業人數和收入基本上呈現逐級遞減的趨勢,4A級景區帶動社會就業人數平均為955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為1.47萬元;3A級景區帶動社會就業人數平均為72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平均為1.08萬元;2A級景區帶動社會就業人數平均為30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為0.61萬元;1A級景區帶動社會就業人數平均為11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為0.78萬元。
從不同地區來看,東、中、西部地區平均帶動就業人數分別為644人、643人和286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分別為0.6萬元、1.13萬元和1.53萬元。
從不同類型景區來看,傳統景區帶動就業能力較強,人文景區和自然景區平均帶動社會就業人數分別為476人和369人;新型旅遊景區帶動就業能力較強,旅遊度假型景區、現代遊樂景區和工農業科技旅遊景區平均帶動社會就業人數分別為115人、74人和40人;帶動社會就業人均年收入水平各種類型景區差別不大,都在1.1萬元至1.7萬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