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備采訪相關知識
這一點很重要,記者和采訪對象要迅速地談到一起,除了前麵講到的幾點之外,記者對采訪對象的職業所涉及的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常常也起關鍵性的作用。如采訪自己未曾涉及過的領域,特別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領域、變化萬千的藝術領域、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文教領域、紛繁莫測的經濟領域等等,時時會有新知識和新創造的成就,因此對這些專家、學者的采訪,都要提前對將要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作些了解。
- 做好采訪前的物質準備
前麵的準備是“軟件”準備,這裏的準備是“硬件”的準備。采訪前,我們一定要對采訪中所需的物質用品做一個充分的準備:采訪所需的筆、采訪本、照相機、攝像機、膠卷、電池、雨具、常用藥品、幹點心。根據前去采訪的地方、人物、任務等具體情況來準備。行前要對所帶物品進行仔細檢查,質的考慮是“好不好使”,量的考慮是“夠不夠用”。例如:有些去山區采訪的記者,由於意外的原因,當天趕不到目的地,碰到了又是吃的問題、照明的問題,睡的問題等等。
- 創造采訪條件
當采訪要進行時,還要考慮幾個問題,這對於營造融洽的采訪氛圍、創造良好的采訪條件,實現采訪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 商定合適的訪問時間
當記者自己一切準備就緒希望開始采訪的時候,還要照顧到被采訪對象的時間是否合適。因為,整個采訪活動必須在雙方合適的時間裏進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好在采訪計劃確定之後,先期和被采訪對象取得聯係,征詢意見,共同商定合適的采訪時間。同時,就采訪的內容和要求與被采訪者作些溝通,也便於被采訪對象按照報道思想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這樣,雙方都很主動,采訪也會變得順利而輕鬆。這樣做的好處是:被采訪對象自己確定或認定的時間,便於他全身心地來對待這件事情,便於注意力集中和接受采訪的時間保證;另外,因為是先期約定的時間,一般能保證準時接受采訪。
- 設計得體的儀表風度
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特定的禮儀風度,都有一種對美的本能追求。新聞工作者更是一個受人矚目的公眾人物,因此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這是增進采訪雙方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心理學研究證明,陌生人在初次見麵時的感覺,對於其決定是否繼續交往下去所起的作用有80%。由此可見,第一印象何其重要!但是,這並非說記者的服飾打扮要華麗、漂亮、美觀,而是要得體、大方,能體現你的職業素養和獨特氣質,和所要進行的采訪工作的場合、氣氛和服飾習慣相吻合,有利於采訪的順利進行。例如:對一個學者、專家的采訪和建築工地的工人的采訪,在服飾上絕對不能一樣的。所以,有記者說,記者在穿戴上是沒有個性的,是什麼衣服都能穿。
- 講究文明的言談舉止
記者,在整體的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是比較顯著的。因此,人們對記者的整體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在很多場合,記者的一言一行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後果)。在采訪中,記者稍有不慎,甚至隻是一句話,就會導致交流受阻,采訪無法進行的嚴重後果。就因為這一句話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觸及了對方的“痛處”,從而認為記者對自己不尊重,否定他的價值和作用,因而拒絕記者的繼續采訪。有傳播學家研究發現,人在交往過程中,語言符號傳遞的信息隻占30%,其餘的70%信息是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來傳遞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作為記者就應該高度注意這個問題,努力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適時調整采訪氣氛,使采訪順利進行,防止功虧一簣。
- 擺正正確和諧的采訪關係
要順利地完成采訪任務,擺好正確和諧的采訪關係也很重要。記者和采訪對象的關係怎樣處理,是一個直接影響到采訪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記者一定要處理好與采訪對象的關係。首先,記者一定要尊重采訪對象,一定要讓被采訪對象感到記者對自己的尊重,讓他感覺到記者對他的自我價值的肯定,不能讓他感到委屈和不快,更不能讓他對記者產生厭惡;其次,是遇到領導、名人、專家、外賓等采訪對象時,不能低三下四、阿諛奉承、自卑自賤、奉迎拍馬,要不卑不亢,有禮有節,靈活處事,恰到好處。
2、中期——采訪的落實措施
準確地說,前期的所有準備都屬於理論階段,或稱謂“意誌行動的決定階段”(沈愛國《新聞學基礎》P175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1版)采訪活動的實質性階段,則在采訪的實施階段——用一係列熟練的動作、技巧、技能來完成前期的計劃和準備。用必要的行為方式來實現意誌決定的事項。
⑴對話
訪問是采訪活動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所謂“訪問”,就是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運用語言手段進行的交流。這種語言交流和其他以語言交流為手段的職業有本質的區別,如律師、售貨員、推銷員、教師,他們的語言交流幾乎是一麵倒的,灌輸式並帶有“強製性”的,聽的對象是必須聽“我”的,否則,“我就白說了”。而記者的語言交流卻需要對方的呼應,要求互動。因此,記者必須用自己魅力十足的專業語言和靈活多變、機智幽默的對話技巧,去開啟一扇扇禁閉的心扉,拉近互相之間的距離,產生好感和形成共同話題,並逐漸成為可以互訴衷腸的朋友,使本來彼此毫無關係和毫無共同語言、共同興趣的兩個自然人,成為可以互相了解、彼此幫助的熟人,願意說出心中的秘密。
具體的對話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 問答型對話
這是記者采訪中運用的最多的一類對話方式,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種對話方式。這類對話適用於大多數對記者和采訪好奇心比較強的對象,他們一般都能采取積極、主動的配合態度。記者則要通過巧妙的問話,從采訪對象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新聞素材。因為這些采訪對象都願意配合,所以,隻要記者的問題問得好、問得巧,采訪對象就能回答得好,回答得妙,使記者的采訪圓滿如意。
但是,要掌握好這種對話方式,必須要注意:第一,善於運用問候語,親切熱忱的問候不僅使采訪對象感到了記者的尊重,還產生了願意與記者交流的念頭;第二,避免生硬的提問,所提問題能給對方一個說話的空間,要讓被采訪對象有說話的機會、欲望和內容,想說、可以說,有話說,談性大增。
● 交流型對話
“以情感人”是這類對話的特點和核心。這類對話對象往往對記者報有戒心,不具有暢懷而談的可能性。因為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底,怕“言多而失”,所以,他不會采取積極的配合態度,或冷淡、或回避、或沉默,采訪往往陷入僵局。麵對這類采訪對象,記者就要采取措施,以坦誠的態度,運用交談型對話的種種技巧,消除對方顧慮,打破隔膜,盡量營造寬鬆的環境、和諧的氣氛,與對方建立盡可能融洽的朋友式關係,能夠交流感情,為正式進入采訪做好鋪墊。在這個過程中,記者要具備通過察言觀色、及時調整談話策略和對對方所談內容的把握、透徹的觀察力等能力,以達到采訪的預期目的。
● 說服型對話
這類對話的特點和技巧是“以理服人”。這類對話的對象多數為心有抵觸,對記者有厭惡的心理,常用拒絕和搪塞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即便是迫於無奈和記者見麵,也往往會想方設法設置種種障礙阻撓采訪,或者限製采訪時間、限製提問,甚至沉默無言。在這種情況下,記者也要千方百計地改變這種不利局麵,用智慧和理性去化解這種排斥的心理,使對方認清是非,明了自身行為的性質以及利弊,幫助采訪對象從內心轉變自己“拒絕”的錯誤態度,以拆除阻撓采訪的藩籬,從而使采訪順利進行。
● 論辯型對話
這類對話的主要特點和技巧就是“以勢壓人”。麵對自以為是、不可一世的傲慢采訪對象,最有效的辦法是不要懼怕,找出軟肋,要敢於和采訪對象辯個明白,說個清楚,爭個高低。這類對話一般會發生在問題報道、真相追蹤的新聞采訪中,難度很大。麵對冷淡、排斥、挑剔和敵視,要充分運用和發揮自己的機智和勇敢,千方百計地采訪到真實的新聞素材。
例如:飛機失事、煤礦事故等。
⑵觀察
就是記者“用自己的眼睛來采訪。”這是記者在采訪中最常用和最靈驗的方法之一。
● 觀察在采訪中的作用:
- 可以讓記者有直接的感受。
記者通過自己的觀察,獲得了第一手資料,憑借“第一手資料”,來琢磨人物和事件的真實麵貌和準確含義,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具體作用,感受現場環境、氣氛以及環境氣氛和人物神情、表現等細節,從而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事件深層的必然原因。而細節,正是表現人物性格和事件真相的重要因素。
- “觀察”能讓很多霧裏看花、眾說紛紜、真相難辯的事件,在記者的“火眼精睛”下原形畢露、水落石出、真假即明。
觀察是記者識別和檢驗間接材料,變第二、三手材料為第一材料的最好手段。“百聞不如一見”是最好的印證手段。
- “觀察”對於揭露問題的采訪尤為合適,甚至成為唯一的采訪手段。
如:公款大吃大喝、公車私用、公務員服務態度惡劣等等。隻有大量的數據、現場實錄和事件的還原等材料,才能使問題報道顯得有據、有理、有力、有用。
例如:假酒的問題、假奶粉的認定和揭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