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統”新聞采訪的方法
新聞采訪很有講究,並且很繁雜,因為記者碰到的采訪對象始終處於動態中,表麵看是無章可循的。這是因為:第一,客觀事物本身是多樣的,不同的事物應該用不同的方法采訪。如同是戰場的伊拉克戰爭采訪和中俄兩國聯合軍事演習的戰爭采訪是不一樣的;第二,不同采訪對象的采訪方法也是不一樣的,高端人物的采訪和普通市民的采訪就不一樣;第三,采訪的具體任務不同,采訪的方法也是不僅相同的,如批評報道和表揚報道的采訪是不一樣的,作為通訊體裁的采訪和作為消息的采訪又是不一樣的;第四,記者的個體原因,每位記者的素養、水平、習慣各不相同,各人喜歡使用的方法也是大相徑庭。因此,采訪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自然也不能用相同的方法采訪。
但是,作為采訪本身,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采訪活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采訪前期、采訪中期和采訪後期。
1、前期——新聞采訪的策劃與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凡事準備和不準備結果是大不一樣,準備得充分與不充分結果還是不一樣,新聞報道也是這樣。因此,新聞采訪的策劃尤為重要。
⑴ 新聞采訪的策劃
所謂策劃,就是有計劃、講謀略。所謂新聞策劃,就是對整個新聞傳播過程的謀劃設計。這是一種把表麵上看起來並沒有什麼聯係的事物,通過係統、思辯的手段以及周密的設計和規劃,從內涵上把它們聯係、串聯起來的過程。實踐證明,成功的報道都有這樣的前奏。如: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等先進人物的事跡報道、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李仁成指出:“搞好重大題材報道的策劃,是新聞單位領導的責任。策劃的好壞,對於重大題材報道的成敗,關係極大……決勝千裏,需要運籌帷幄。運籌帷幄就是策劃。”具體怎麼操作?
● 明確報道思想
報道思想就是指新聞報道的目的。即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報道。報道思想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總的指導思想,即報道原則,在一個時期都不太會變的。如新時期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另一個是具體的報道思想,即報道提示。這往往是黨和政府就一個時期的工作中心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人民群眾關心的焦點對新聞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例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民營企業,正麵的精神給予較多的關注和報道,負麵的、需要注意改進的則給以規避。在此,我們要注意幾個細節的處理:
- 處理好采訪目的與報道思想的關係
記者在采訪前首先要明確此次采訪的目的,要在指導思想確定的範圍內進行,去采訪那些需要采訪的、可以采訪的人、事、物,采訪是為體現報道思想服務的。如此,才可以采訪到符合指導思想的素材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采訪目的的明確,一定有助於報道思想在采寫活動中的順利實現。
例如:記者要采訪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建設過程中的感人事跡,一定要事先設計好幾個環節,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該采訪對象卻沒有出問題,並且做得很好,采訪時就重點從這幾個方麵入手,詳細了解。比如說,“大廈起,人倒下。”“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而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的建設工程就是打破了這個常理,不但房子建起人不倒下,反而被評為優質工程和建設功臣,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這就很有寫頭!
- 報道思想要符合客觀實際
采訪目的要服從和服務於報道思想,同樣,報道思想又必須服從於客觀實際。一般來說,記者在采訪之前已經明確了報道思想,並且大體形成了自己的采訪計劃,但是指導思想畢竟是主觀的、宏觀的成分占據相當的比例,有時會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此時,記者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作些調整,讓報道思想服從實際,決不能讓實際屈從於報道思想。在操作中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報道思想是主觀的產物,它能引導記者更好地深入實際,有效地挖掘新聞事實,但切不可將報道思想看成現成的結論,帶到客觀實際中去按圖索驥;第二,報道思想雖然是對以往實踐的科學總結,是指導記者深入實際的指南和依據,但記者更應該重視實踐,注重從客觀實際中去獲取第一手資料。
⑵新聞線索的獲取和處理
所謂新聞線索,是指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簡單消息(信息)或信號。它給記者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消息:什麼地方好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隻是一個大概。有一個大體的去向和內容,這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國的很多新聞媒體都有有獎征集新聞線索的做法,這說明了新聞線索對於媒體、對於記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但是,新聞線索並非新聞,它隻是一個大概,不完整、不清晰的。它需要經過詳細的采訪、調查、補充和證實後才能成為新聞。有些經補充采訪、調查後並不屬實或不準確、不具有報道意義的就會被篩選掉。因此,新聞線索隻是“線索”,而不是“新聞”。
● 如何獲得新聞線索?
- 和有關的領導機關和部門建立密切的聯係,以及時獲取重要的新聞線索(如政府熱線12345、工商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等);
- 到基層去尋找線索,基層是產生新聞的源頭(每一個記者都會有對口的基層單位);
- 開啟記者本身的觸角獲取線索(充分發揮記者的新聞敏感性);
- 從讀者的來信來訪中尋找線索。記者和讀者的交流不僅可以在讀者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還可以從中獲取許多廣受歡迎、社會影響力大的新聞線索(深藏在民間的好新聞,如抗戰60周年中很多鮮為人知的曆史舊聞);
- 根據記者的經驗積累去獲取線索。有些是平時積累在那裏並不合適用的、有的是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而成為有用信息的(時機不成熟而暫時擱置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但仍處於發展階段的);
- 從其他媒體中獲取新聞線索,結合自身的優勢做成有特色的新聞報道(報紙的深度和廣度、電視的吸引力、廣播的便捷、網絡的寬泛)。
● 正確處理新聞線索
- 注重驗證,不人雲亦雲
我們說,新聞線索畢竟隻是線索,隻是提供了簡單的新聞信息和信號,究竟如何,是否真實或者能否成為新聞,都有待於我們的進一步證實。一定要避免聽到風就是雨,硬性順藤摸瓜。
- 尊重新聞規律,不自圓其說
新聞的產生和表現是有其自身的規律的,真實性是新聞的最重要且最本質的品格。有些記者求功心切,有些記者急於求成,往往不顧新聞本身的價值和事實,誇大或拔高,玩掩耳盜鈴術,把新聞線索當作新聞事實去報道,甚至是自圓其說,補充“新聞”,強調意義。2005年上半年《今日早報》一則“老漢急於征婚,被騙3萬”,其中有個情節就是實習記者按主觀處理,結果麻煩大得無法處理。激起了“老漢”、“騙錢者”、“婚介所”、“老漢的子女”等等多方麵的“譴責”和“討伐”。
- 講究時宜,用好新聞線索
有的新聞線索初看上去很小,很單薄,但是如果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機遇,它的“小”就會引發出一個“大”,比如說一個人一直資助一個貧困學生,或者一群貧困生,單一地報道會顯得比較單薄。如果放在每年的高考結束時,結合貧困生的實際、國家有關部委的指示精神及相關的情況,它的意義就會遠大於單個的報道。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環保、食品質量等等。新聞報道一定要講究“火候”,講究背景,要符合形勢,要吻合廣大受眾的心理。
- 合理安排,有所取舍
麵對手頭擁有多條新聞線索,並且都不錯的時候,還是得有所側重,有所取舍。有重點地做好最合時宜、最有把握的那條,那一塊。客觀、理智地估計自己的精力、體力和能力,把握好輕重緩急,處理好寶貴的新聞線索。
⑶做好新聞采訪的準備工作
報道思想的明確和新聞線索的擁有,並不意味著采訪活動的最終完工,更不意味著新聞采訪的一蹴而就,還必須具有可操作性的係列準備,具體地說,有以下幾點:
● 熟悉和研究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
對於自己將要去采訪的對象的基本情況,一定要準備充分,這將決定你的采訪是否能夠成功,你的新聞稿件能否圓滿。因此,記者必須對你將采訪的這個人的基本情況了解清楚,諸如經曆、學識、成就、特長、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語言、動作)等,事先了解得越仔細,采訪就越順利;研究得越透徹,對其特有的、隱藏得很深的心理差異的把握和判斷會越準確。可以使自己在采訪中盡快地和采訪對象感情靠近,方便溝通,能如願以償。如人物專訪、人物通訊等都會普遍用到。
● 擬訂采訪計劃和調查提綱
- 采訪計劃
采訪計劃就是具體施行采訪活動的一個“目錄”,到哪裏?找哪個部門?采訪誰?采訪什麼內容?大致的時間和所需的經費。采訪的重點和難點在哪裏?怎麼解決(幾套方案)?
- 調查提綱
調查提綱就是采訪時要提問的條、杠式的大致內容。對保證采訪的有序進行和采訪內容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注意的是,提綱一定要細致、周密、完整,需要的內容都要考慮進去。特別是記者招待會,切中要害的重要問題是什麼?要了解到多少情況才能達到自己設計的采訪目的?但也有一些是要隨機應變的,隻要前期準備的充分、考慮得周到,都是有助於達到采訪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