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飯店企業效益研究(2)(1 / 3)

第十章飯店企業效益研究(2)

第二節飯店企業效益評價指標

一、飯店企業效益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

飯店企業效益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貫徹平衡計分卡的核心思想,體現綜合效益評價的各方麵平衡要求,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麵設計原則:

1.全麵—重要原則

飯店企業效益評價指標體係必須能夠全麵、係統地評價飯店的各方麵經營業績。一方麵,指標體係應該包括影響飯店戰略目標和競爭優勢形成的內外部各個主要因素,這樣便於從不同側麵對飯店經營業績作出全麵的評價;另一方麵,處於各不同層麵的各指標之間還應具有因果關係,這樣便於從相互聯係的角度全麵測評飯店效益狀況。當然,全麵並不等於麵麵俱到,而是要抓住能反映業績的最重要的方麵,尤其是與戰略相關的指標,因為平衡計分卡是一種通過描述戰略的績效指標把戰略轉化為行動的工具。

2.可理解—可操作原則

指標體係的設計要符合飯店組織價值觀和願景的需要,體現飯店發展戰略意圖。雖然指標要具有戰略高度,但必須要被戰略執行者所理解才能很好地得到貫徹執行,也才能真正起到評價和引導作用。可操作性是指指標項目有關數據收集的可行性及指標體係本身的可行性(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23頁。),它是對理解程度的一個評判,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標係統,即使再易理解、再全麵、也是枉然。

3.成本—效益原則

設計指標體係時不能隻考慮全麵性而忽略了經濟性,同樣,也不能隻考慮可操作性而放棄了效益性。評價指標的選擇,要以是否有助於評價目標的實現為標準。如果為獲取該指標數據所花費的成本大於其所能帶來的利益,則應考慮經濟適用性而尋找替代指標;如果的確對效益取得有幫助的話,則成本高些也要保留。

4.前置—後滯原則

既然是效益評價,當然要關注飯店運營行為的結果,表現為一係列的財務指標即滯後指標(Lag Indicators)。然而隻關注結果是不夠的,尤其對飯店這種服務無法儲存的企業來說,缺乏對過程的管理和對績效驅動因素的考評,無法為顧客創造優異體驗價值,就不會產生良好的財務結果,因此必須補充一些導致或驅動滯後指標發生的一些指標即前置指標(Lead Indicators),這樣形成動因與效果相聯的評價指標體係,指導效益管理工作更全麵更紮實地進行。

二、飯店企業效益評價的財務指標

一般來說,財務指標主要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中的數據計算出來的,通過償債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現金流量指標、發展趨勢指標反映出來。

(一)償債能力指標

主要測量飯店通過負債籌資的狀況及其償付債務的程度,按照償債期限的長短分為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1.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1)流動比率,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說明能在短期內轉化成現金的資產對需要在短期內償還的債務的一種保障程度。該指標太低,表明飯店缺乏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太高也不一定好,因為它表明飯店的現金、存貨等流動資產有閑置或流動負債利用不足,流動比率一般為2比較好。

(2)速動比率,指速動資產(即流動資產-存貨)與流動負債之比。由於存貨的變現速度最慢,因此流動資產減去存貨就成為速動資產,以此計算的速動比率能更好地反映飯店短期償債能力,速動比率一般為1較好。

(3)現金比率,指可立即動用的資金與流動負債之比。分子為速動資產減去應收賬款的餘額。這是對短期償債能力要求最高的指標,飯店經營中存貨和應收賬款常存在一些問題,故可考慮用該指標加強對短期償債能力的評價。

2.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1)資產負債率,指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該指標越高,表明負債在全部資產中的比重越高,債權人的風險就越大,長期償債能力就越差。

(2)所有者權益比率,指所有者權益總額與資產總額之比。該指標與資產負債率指標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也是衡量長期償債能力的兩個主要指標。但要注意,償債能力關鍵是與盈利能力密切相關的,盈利能力決定償債能力,因此應結合其他指標尤其是盈利能力指標進行分析。

3.利用現金流量表數據進行償債能力評價的指標

這是對償債能力進行評價的真實基礎,因為最終能用於償還債務的是現金流量,一些飯店甚至在存有利潤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償債危機甚至倒閉,就因為缺乏足夠的現金流量支撐。這方麵的指標主要有:

(1)現金到期債務比,指經營現金淨流量與本期到期的債務之比。分母指本期到期的長期債務和本期應付票據,通常這兩種債務是不能到期展期的,必須如數償還。

(2)現金債務總額比,指經營現金淨流量與負債總額之比。該比率越高,表明飯店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

(二)盈利能力指標

該類指標通過銷售回報和投資回報反映管理的有效性。這是飯店各利益主體都十分關注的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