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贏得朋友的藝術(1)(2 / 3)

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講,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社會風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公民素質的重要標誌。從個體的角度說,禮儀是一個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麵貌和文化教養的綜合反映。通過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禮儀運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養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準。講究禮儀,遵從禮儀規範,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與魅力,更好地體現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尊重程度,從而使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適度、恰當的禮儀不僅能給公眾以可親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會使與公眾的合作過程充滿和諧與成功。孟德斯鳩曾說:“我們有禮貌是因為自尊。”“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招待的人喜悅。”生活中有許多口角、摩擦、矛盾、爭鬥,都是起因於對小節的不注意。而文雅、寬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語禮儀,可以有一個和睦、友好的人際環境,注重行為的禮儀,可以有一個寧靜、潔淨的生活環境,可以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會。可見,禮儀學習對形成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做個“有禮”人

對於當代大學生而言,禮儀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在人才招聘會上,言談儒雅、服飾得體、儀表端莊、神態大方、禮儀到位的大學生更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下,社會對大學生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加具體的要求。追求個性是當代年輕人的特點,在追求突出個性過程中,許多不文明、不禮貌,甚至醜陋、陳腐、粗俗的東西都被當做了“新潮”、“瀟灑”,在我們的周圍,經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為不端者、張口罵人者、隨地吐痰者……諸如此類不良行為的存在,已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障礙。因此,自覺學習禮儀知識,進行標準的禮儀訓練,通過禮儀這個“尺度”,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矯正粗俗、醜陋行為,已經成為培養大學生良好形象、優雅氣質和風度的必修課。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之下,我們大學生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禮儀素養,自覺培養將來要麵對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在禮儀專家看來,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禮貌大致可以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尊老愛幼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裏麵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愛護幼小。對於青年人而言,尤其需要弘揚敬老的思想。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於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曆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二、儀尚適宜

所謂儀尚適宜,即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中華民族素來注重“儀尚適宜”,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

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於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辟,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於華而不實。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範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它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麵貌。中華民族曆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談,無論過去和現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應該表裏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鬆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

(二)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中持續下去。對於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送禮的本意,在於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並非越多越好。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麵:

(一)衣著容貌: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豔抹,矯揉造作,隻會適得其反。

(二)行為舉止: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鬆,坐如鍾,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三)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麵鏡子。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

以上幾方麵,是我國傳統禮儀的精華。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鑒的。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整個生活的內心態度。具有一個優雅的儀表,無論他走到哪裏,都給那裏帶來文明的春風,得到人們的尊敬。

大學生麵試禮儀,你注意了嗎

對我們大學生而言,了解麵試時的禮儀也非常重要。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王說:“禮節及禮貌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薦信”。麵試是成功求職的臨門一腳。求職者能否實現求職目標,關鍵的一步是與用人單位見麵,與人事主管進行信息交流,以便使人事主管確信求職者就是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人才。在麵談中,麵試官對求職者的了解,語言交流隻占了30%的比例,眼神交流和麵試者的氣質、形象、身體語言占了絕大部分,所以求職者在麵試時不僅要注意自己的外表及談吐,而且要注意避免談話時做出很多下意識的小動作和姿態。

就麵試前的準備而言,首先要做好見麵前的物件準備。求職時帶上公文包會給人以專業人員的印象。公文包、求職記錄筆記本、多份打印好的簡曆、麵試準備的材料、個人身份證、登記照等,所有準備好的文件都應該平整地放在一個信封或者文件袋裏;其次要做好外表修飾。外貌是應聘的敲門磚。雖然應聘者的五官相貌難以改變,但是他的穿著打扮、風度氣質、談吐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的;第三是心理準備。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研究好主考官和自己;第四是知識準備,即在應聘前應讀些有關應聘技巧和有關應聘職業的書籍。

麵試中的禮節行為表現包括:

1、提前10分鍾趕到。

2、進入室內時,應先敲兩下門,等對方答應請進時方可進入,然後想對方行點頭禮或鞠躬禮後,再關上門。

3、走到椅子旁邊時,應恭敬地自我介紹。

4、采取桌角座次,和主考官成桌角位落座。

5、坐姿端正;注意對方講話的神情,靜心聆聽問題的內容,然後從容回答,不可半途插嘴、反問。

6、簡明扼要回答一切問題;不要緊張。

7、稱呼準確;麵帶微笑,舉止得體;使用禮貌語,杜絕髒、粗、罵人的話。

8、麵談結束後,行力握手後在離開;走出會場之前,再次站在門前行禮才出去。

求職麵試結束後要以禮——感謝(打感謝電話或寫封感謝信表示謝意),不要過早打聽麵試結果,查詢結果,做好再次衝刺的思想準備。

麵試是其它求職形式永遠無法代替的,因為在人與人的信息交流形式中,麵談是最有效的。願即將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以更加完美的求職麵試禮儀獲得理想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尊重個性,學會換位思考

校園視窗:個性化的寢室名

“總統套房”、“惡人穀”、“蠶絲洞”……日前在重慶某大學新校區舉行的新寢室命名活動中,大學生們為自己的寢室取出這些個性化的名字。學校請來書法老師,將這些名字書寫出來,貼在寢室的門上。

大學生對本寢室命名熱情很高。材料本科的2226寢室,取名為“總統套房”:這個寢室住著6名男生,室長小唐表示,名字是經兩天民主討論後產生的,“雖沒見過真正的總統套房,但一定很高雅和舒適!”小唐說,自己寢室不豪華,但非常幹淨、舒適。隻有時刻保持幹淨整潔,才不損“總統套房”之名。

據寢室輔導員楊老師介紹,此次有2000多個寢室命名,沒有一個室名重複。學生們所取室名各有特色,體現學生平常喜好。男生喜歡武俠小說的,有的取名“惡人穀”、“臥龍閣”、“狼窩”;喜歡《西遊記》的,則取名“水簾洞”、“蠶絲洞”、“花果山”;也有簡樸雅致的,取名“簡樸寨”、“夢裏藍天”、“有間寢室”、“桃李園”;也有快樂時尚的,取名“我的地盤我做主”、“快樂老家”;也有寓意深遠的,如“零度空間”。“零度空間”室長告訴記者,這個名字取自他看過的一本書,希望室友們永遠感覺自己是“零”,不斷汲取知識,營造好的學習氛圍。

“隻要取名不出格,學校都尊重學生的選擇。”該校有關負責人認為,大學應提倡類似的個性化寢室和校園文化。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更多讓他們自己做主。

我的“地盤”我做主?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習慣於用主觀的、單一的思路進行思考,跳不出自我的圈子,長久下去就會形成“舍我其誰”的態度。曆史上一些個性人物因為其個性鮮明而被人們記住了,不過這些人物的做派卻不見得有多大的實用價值。比如那個才華橫溢的李白,本是笑傲江湖的人物,卻偏要去官場湊熱鬧,又不收斂張狂本性,喝酒、做詩一興奮,就叫楊貴妃磨墨,要高力士脫靴。拔高一點,講得好聽,叫做“藐視權貴”;其實是恃才傲物,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素養。這種做人處世的風格值得商榷,將心比心,哪個願意同這樣的角色打交道?性格決定命運,李白一肚子才學,卻一輩子潦倒,恐怕可以從性格中找到一些原因。

這是我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大軍是出身於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又是獨生子,在眾星捧月般的環境中長大,考上大學後,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獨立生活。但是,剛開學沒幾天,他就與同宿舍同學爭吵不斷,還曾經因為幾句話出手打人。後來,調了宿舍,但仍然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沒辦法,母親就專門從外地趕來,租了一套房子,專門照顧兒子的生活。原來,他買了一台電腦放到了宿舍,沒事的時候就坐在電腦前,晚上很晚才睡覺,室友提醒他影響了大家,他還很不以為然,認為別人不困,否則,即使打雷也能睡著。除此之外,還常常因為別人的東西放到了他的桌子上而生氣,不能容忍其他同學的生活習慣,不能忍受別人損害到他一點點的小利益,與同學關係非常緊張,曾一度想過退學。

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想問題做事情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一旦走入真正的集體生活,如果不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處事習慣,與他人的相處就很容易發生困難。大學生朋友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生活閱曆各異,學習能力和經驗也有高低之別,觀察思考事物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思路都有所差異。許多大學生在中學裏是佼佼者,家庭生活的中心,到了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之後,同學幾乎個個是高手,隻有少數人能保持中學的名次,此時自我評價會受到衝擊,表現在與別人學習成績和能力特長的比較不盡如人意。一個大學生知識麵很寬、社會交往能力很強、能歌善舞、有體育專長等,都能令人刮目相看。這也會使一些以往隻看重學習成績的人產生不平衡感,成績優秀卻得不到掌聲,學業不如己的人卻如魚得水。很多同學在高中是班幹部,進入大學後可能會不願意聽別人的指揮。這些情況都可能發生,要重新評價和自我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