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天地寬
在大學要先學會做人,學會溝通、體諒和尊重。要善於看到別人的優點,一個人可能右臉很難看,但如果你站在他的左邊,可能就會發現他其實很漂亮。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但這種特色和個性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以與他人和諧相處為原則。你可以有你的個性,但也得考慮別人的感受;你可以快意恩仇,但不要讓別人難受;你可以出類拔萃,但不必格格不入。與他人相處,過分壓抑自己沒必要,也不能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多做點換位思考。用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降低姿態、轉換角度、調整視角、變換位置,在求同中存異,在比較中反思,將換位思考的思維模式結合到本身工作崗位中去,其結果也會大不相同。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大局中,尋找處理相互關係的平衡點,以誠相待,與人為善,才能做一個可以和睦相處的人。
一些從小隻知被愛,不知給予愛的獨生子女,當他們長大成人,獨自麵對外麵世界的時候,忽然發現世界怎麼是這樣子,從而對問題手足無措。其實,與人合作、幫助他人,學會愛他人等都是從小習慣的養成,例如,一個兒童如果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提醒讓爺爺奶奶先吃,他長大後就肯定懂得孝敬老人;如果成長的過程中,耳邊常響的是諸如:“要懂得忍讓”、“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吧”等話語,兒童就會慢慢把這些語言內化為自己行為和處事的準則。顯然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學會換位思考。認識到他人和自己一樣,是有著自己獨特觀點和感受的人,你想讓別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別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往往傾向於高估自己,低估別人,對積極的結果傾向於歸因為自己,對消極的結果傾向於歸因為他人。這不是好人壞人的區分,而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東西,所以要善於自省,從自身尋找原因,然後主動去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要容許差異存在,有許多人際或觀點之間的矛盾,如果站在每個人的角度思考一下,你會發現,誰都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因此,隻有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馳騁職場的利器
每年七月,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離開校園跨進職場,如何一入職場就能少走彎路,順利度過最初的適應期?這也是一個熱門話題。最近有這樣一則消息:中科院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位居職業壓力榜首。這與以往心理學家通常認為的在職人員壓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有所不同。原因是這些人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處於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他們除麵臨工作的壓力,還有從象牙塔到社會的角色的轉變、成家和社會交往等諸多壓力,而這一人群相對缺乏社會經驗,應對各類情況的能力也不足。那麼,該如何適應社會,看看過來人的一些心得:
1、多從他人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畢業生的特點是比較單純,進入新的環境後,往往還是以學生的方式行事,以坦率真誠的態度率性而為,結果卻是不理解、不支持、不合作。這是因為社會人和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於即將進入職場的畢業生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多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不要遇到什麼事都抱怨別人的不對,這樣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2、遇到困難多向同事請教。新參加工作的人往往爭強好勝,在遇到問題時礙於麵子,不好意思請教,結果反而容易走彎路。應該多請教有經驗的同事,切不可不懂裝懂,上司和同事不是高不可攀的,有事應該多交流,讓別人理解你的意思,消除誤會,達成一致。這樣才能盡快被人所接受。
3、盡快融入一個團體。畢業生容易自恃才高,過高估計自己能力,忽視和他人合作,結果一方麵會事倍功半,另一方麵會讓人“另眼相待”。要盡快融入團隊,學會與人合作,如果我們逞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太紮眼,一方麵利於工作開展,另一方麵也會引起某些同事的戒心,導致人際關係惡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登高才能望遠。個人的能力、才智、技術都需要長期的積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努力真正做到精心謀事,潛心於事,坦蕩處事,待人真誠,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實在的業績,踏實的作風去成就事業和融洽友情。今天努力掌握專業知識,明天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寬容架起友誼的橋梁
校園視窗:不懂寬容眾叛親離
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同寢室有位兄弟,從大一開始,每晚必談論某人的缺點,談遍女生談男生,談遍本班談外班,談遍本係談外係,似乎永無止息。言辭之中處處表露自己的高人一等,貴人一頭,甚至論起每個人的女朋友來。直到有一天,室友們實在受不了了,從此每逢他說話就有人與他針鋒相對,一時間寢室裏火藥味甚濃。
這位兄弟之所以這樣其實就是不夠寬容。他對同學不夠寬容,對美女不夠寬容,對金錢不夠寬容,對自己不夠寬容。說他對同學不夠寬容,是因為他不知道,每個人都有缺點,沒有必要把一個人的缺點跟他的本性聯係起來,推出這個人不可造就的結論;說他對美女不夠寬容,是因為他不該把一個好端端的女孩說得一無是處,自己攀不上就降低別人的層次,讓女孩遭受冷遇;說他對金錢不夠寬容,是因為他不該把錢看得那麼重,似乎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就可以聚斂朋友可以號令天下可以恣意狂為;說他對自己不夠寬容,是因為他不該把自卑轉化成自大,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通過非人性的方式憧憬愛情,借助於別的手段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最終落得眾叛親離。
寬容是一門藝術
“性格決定人生。”這是巴爾紮克說過的一句話。性格其實就是各種秉性、氣質、品格等等的組合,人的性格也因此而千姿百態。在這色彩斑斕的性格組合中,有一種品質對命運的影響常常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對人的寬容。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他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幹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有一次,理發師正在給周總理刮胡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但令他驚訝的是,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並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使我們看到了周總理身上的美德——寬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受到各種有意無意的傷害。用傷害對付傷害,傷害會越來越大。隻有水才能拯救火,隻有善才能拯救惡,隻有愛才能拯救恨。能夠拯救我們的心靈的,隻有寬容。英國諺語說得形象:“世上沒有不生雜草的花園。”阿拉伯人說得風趣:“月亮的臉上也是有雀斑的。”說到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唯有寬容,才能架起友誼的橋梁。
有這樣一位年輕人,從農村考進大學,畢業分到縣城一所高中當老師。在他的朋友中,有一位嗜酒如命,有酒必喝,酒後必醉,常常鬧得人家整夜難安,很多人惟恐躲之不及,隻有這位老師,每次都能奉陪到底,並且盡力限製他酒後失態,還能把他安全送回家中;有一位性格極其暴躁,語言極其刁鑽刻薄,很多朋友也都對他“敬而遠之”。隻有這位老師還依然同他保持著良好的友誼。他總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不喜歡的東西。但我們能成為朋友,那是因為我們身上都有我們各自喜歡的東西。何不多一點寬容!寬容我們所不喜歡的,珍惜我們喜歡的……”因為他的寬容,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每當社會上有什麼新機會,每當他個人有什麼重大舉動,這些朋友都會積極圍攏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智謀的出謀劃策,有社會活動能力的也決不自甘落後,由此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風順,他的生活是那樣五光十色。
學會寬容
學會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曆代聖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
學會寬容,是處世的需要。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而且往往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眼裏揉不得沙子,錙銖必較,為血氣之爭搞得跟賣麵粉的遇見賣石灰的一樣誰也見不得誰,不僅尷尬,還招致仇怨,實不值得。“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菜根譚》上的這句話可謂警世之言。我們常說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這個理兒。事實上,寬容並不代表無能,卻恰恰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學會寬容,是成就事業的需要。三國時那個在政治上頗不得誌的曹植,卻說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話:“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自古至今皆然。據《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著沒聽見。而與呂蒙正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允,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
清朝文人金纓說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說:“心隻是放寬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礙便大。”學會寬容,關鍵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雜念,淡泊明誌,有所追求;同時要推己及人,以直報怨,與人為善。在此奉上朱老總《遊七星岩》詩共勉:“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善於給人一個台階
人們常把寬容當作一種美德,其實寬容更多的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哲學,它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人生路上厄運常常會不期而遇,幸運也會從天而降。想想看,一些厄運,往往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人生路上不經意間為自己設上了路障;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或稍許的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發展的空間。
在寬容者的眼中,每個人都是人,而且是獨一無二、各不相同的人。也就是說,寬容者所“容忍”的並非他人完全不同的觀點、見解、行為方式或者生活模式,而是這些人作為一個種類(人)的存在。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會對寬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學會寬容,要寬容別人的缺點,缺點是每個人都有的;寬容別人無心的過失,那常常是他們也不能去主宰的。寬容使你學會了如何去欣賞別人,也是別人學會了如何來欣賞你。學會寬容的同時,隻有不斷發現並改正自身的缺點錯誤,你才能不斷的提高豐富自己的思想境界,讓別人更加地欣賞你。
寬容並不等於懦弱和放棄原則的退讓。寬容、退讓,都是就無關原則的小矛盾、個人利益範圍的小衝突而言。如遇關乎原則的大是大非問題,如遇藐視法律的邪惡之徒,那就不能簡單化地“寬容”了之、無原則忍讓,而應該奮起抗爭、主動出擊。寬容並不意味著對惡人橫行的遷就退讓,也非對自私自利的鼓勵縱容。誰都可能難免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所謂寬容其實就是對欠缺的透徹理解和善意寬待。譬如水,以自己的無形包容了一切的有形。孔子說:“智者樂水。”水的品質應當是寬容至極了!無獨有偶,美國作家房龍也曾寫道:“寬容從來就是一個奢侈品,購買它的人隻會是智力非常發達的人。”
寬容是智者的選擇。在人生的路上,無論窮也罷,富也罷;遇到困難挫折也罷,被人冷落也罷,隻要心存寬容,一份好心情就會常駐心頭,讓你享受生活的無窮樂趣。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隻要別人的個性不直接傷害我們,為什麼不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其實,寬容永遠都是一片晴天。
寬容別人,贏得朋友,也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