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舞台的擴大,“80後”將麵臨更多的挑戰與考驗。他們將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在風雨中學會堅強,在挫折中體會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學會共處與合作,在奮鬥中體會人生的價值與責任。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經曆過懷疑、探尋和思考的“80後”青年,將會最終走向成熟,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
讓我們擁有和諧的人際網絡
校園視窗:暑期打工為補“人際課”
7月正值高校放假期間,一部分大一、大二的學生為了開闊視野,增加人際交往能力,開始了暑期打工的體驗。
在一家咖啡店,來這打工已經6天的小瑞向記者倒出了“苦水”。等到9月份開學,小瑞就是貴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但在高中時一向頗有人緣的她很困惑,因為無意之間,她竟成了寢室裏“最不受歡迎”的人。小瑞告訴記者,大一軍訓期間她曾向同寢室的小芳借了15元錢,由於自己一向馬大哈,就把承諾第二天還錢的事忘了,而小芳也沒有再提起此事。此後沒多久,小瑞就感覺到小芳對待她的態度有了變化。?
???小瑞家住貴陽,沒課時就回家,以前學校有事都是小芳通知她。但自從借錢後,小芳不僅不再通知她,似乎還有意拉攏其他室友孤立她。大一下學期,小瑞在寢室的時間較多,卻又發現自己晾掛好的衣服常莫明其妙地掉在地上。一次,小瑞剛出寢室沒多久又折回來,卻撞上小芳正把自己晾好的衣服往地下扔。“當時我們就吵開了,我這才知道都是那次借錢惹出來的。”小瑞說,盡管事情最終說清楚了,但現在兩人的關係仍舊比較僵。
經曆這件事後,小瑞覺得自己馬大哈的性格在今後還可能會導致類似的事情發生。為此,暑假期間她特意來到咖啡店應聘服務員。雖然在咖啡店隻幹了6天,但小瑞卻收獲頗多。她說,“僅察言觀色這一項自己就費了不少心思。不來打工,真的很難體會到當中的辛苦,這讓我更能體諒別人。”?
人生不能無群
聖哲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像小瑞這樣惑於人際關係暑假打工補課的大學生還不在少數。悉心培養和鍛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擁有和諧的人際網絡,是大學生朋友們的共同願望,也是未來適應社會需求、駕馭生命之舟的基石。可以說,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構成大學生人際關係網絡主幹的主要是在學習、生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父母的關係、與老師的關係、與同學之間的關係。
大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是“人際交往的第一關係”,它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之上。在大學階段,這種關係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大學生和父母感情的不平衡,一方的感情明顯地偏向於另一方。對父母來說,他們往往把感情的重心放在成為大學生的子女身上。台灣詩人餘光中曾經寫道:少年時,父母是心目中的太陽;青年時,愛人是心中的太陽;老年時,兒女是心中的太陽。父母的心全部被子女占據。而作為新新人類的大學生,由於同父母之間缺乏共同語言,難以從父母的知識經驗中獲得思想上的幫助,使得大學生的家庭離心傾向顯著增強,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也進一步受到限製。
老師與學生,是大學校園裏兩大基本群體。老師是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師生關係是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內容。目前,學生對大學的師生關係不是很滿意,師生關係不密切,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多。據調查,學生隻有遇到與學習有關的“功課問題”、“學業問題”,才會去尋求老師的幫助,至於其他個人的心理問題,以及情緒問題、家庭問題、交友問題、戀愛問題等,則很少有人會去找老師幫助。世界在變,師生關係當然也會變,老師已經不是知識的絕對化身,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絕對崇高的地位,也會變得不那麼絕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個體成長的必然。但是永遠不變的是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教師對學生的關心。
同學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同學關係是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主要內容。大學校園裏的同學關係總的說是和諧、友好的,同學之間的關係有親情化、家庭化的趨勢,即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創造一種如同親人一般和諧穩固的同學關係。幾乎每個大學生寢室都按年齡大小進行了排行,同學間平時的稱呼,也不叫名字,而是叫老大老二、姐姐妹妹之類;在學生社團的活動中,為了讓大家多參與、多配合,組織者常用“兄弟們多幫忙”之類的話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時同學之間的互相配合不僅僅是“組織”層麵的,更是個人感情層麵的;同學之間遇到內部矛盾時,大家可以用“弟兄們好說”、“大家都是朋友嘛”來化解。同學之間的稱呼世俗化傾向,反映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有排斥政治文化,更側重個人親情交往的傾向。
人際障礙:掀起你的蓋頭來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裏麵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根據調查顯示,人際交往障礙是大學生最大的心理問題之一。大學生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自我中心型。這些學生往往有較好的成長閱曆,自我欣賞,盛氣淩人,喜歡出頭露麵,招搖過市,在各種場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對別人的反感缺乏敏感,自我感覺奇好。高興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就鬱鬱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發脾氣。這類學生不是不會交往,而是在交往的方式、態度和度上把握不好,表現為交往不善,對他人的傷害要大於自己。
二是自我封閉型。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這些學生表現為不願與他人交往,喜歡獨來獨去,不合群。這種類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孤傲處世,隻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不願讓別人了解自己;另一種情況是雖然願意與他人交往,性格內向孤僻,但由於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了解自己。由於不善和不主動與他人交往,這類學生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壓力較大,生活態度不樂觀,遇事從壞處著想,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或過於自負。對同學和老師的話過於敏感,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三是社會功利型。許多大學生在形成和發展人際關係時趨於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交往對象,有使自己通過交往得到提高,進步的願望,這些都是好的。但有的同學是有用的才交,無用的不交,用處大的交往深,用處小的交往淺,使個人交往帶上極其濃厚的功利色彩,毫無真誠可言。
四是猜疑妒忌型。置身於大學同學之中,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擁有高你一等之處,也許在學習成績,也許在刻苦勁頭,也許在書法、繪畫、舞蹈、音樂諸方麵上……都會對你造成一定的壓力。一些同學優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產生忌妒心理。猜疑忌妒是人際關係和諧的蛀蟲。大學生不願比人差的想法本無可厚非,倘若以之作為前進的動力,將獲益匪淺,但一旦衍生為嫉妒,則會貽害無窮。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
五是江湖義氣型。有些同學熱衷於江湖義氣,對所謂的江湖好漢,義士崇拜得五體投地,與其他同學稱兄道弟,搞小團體,小圈子,不惜為哥們兩肋插刀,大有豪氣衝天的勇者風範。而實際上,這是對純潔同學關係的玷汙,是維護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的宗派團夥意識。在平時交往中,大學生們一定要堅持團結合作,珍惜互相之間的情誼,這樣才能做到“人伴賢良智更高”。
六是網絡交友型。聊天、交友、網友見麵成為一些大學生生活的重要構成,成為一種時尚,有的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相貌在網絡交往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女在網上被稱為“漂亮美眉”,醜女被稱為“恐龍”,醜男則被稱為“青蛙”。網友通常用互傳照片的方式來決定是否交往下去,但照片具有一定欺騙性,存在照片上“千嬌百媚”,見麵後卻“慘不忍睹”的事例,因此,見麵前普遍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而網絡交往的通常結局是“下網散,見光死”。對於大學生而言,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不是虛擬的伊甸園,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網絡交往往往難以形成真實可信和安全的人際關係,並且缺乏直接的人際交往,易使大學生趨向於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會化,易使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發展漠不關心。
象牙塔裏的黃金法則
雖有優異的成績,卻不懂得與人交往,是個寂寞的人;雖有過人的智商,卻不了解友誼的真諦,是個迷茫的人。每個人在積極拓展人際關係網絡時,都難免會陷入複雜的人事漩渦。事實證明,大學生隻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創造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藝術。
1、平等原則。平等是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前提。主要是指交往的雙方人格上的平等,它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嚴兩個方麵。交往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深交。大學生往往個性很強,互不服輸,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絕不能高人一頭,因同學之間在出身、家庭、經曆、長相等方麵的客觀差異而對人“另眼相看。”要正確估價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優點而盛氣淩人,也不要隻見自身弱點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不僅要做交往的響應者更要做交往的始動者。
2、正直原則。水草肥美的地方馬兒多,心地正直的人朋友多。愛因斯坦也曾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堅持正直原則主要是指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3、尊重原則。《論語》告訴我們,“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也”。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橋梁。沒有尊重的基石,牢固的人際關係就難以建立,並容易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和衝突。一般來說,大學生的自尊心都較強,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則,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選擇,承認或肯定他人的能力與成績,不開惡作劇式的玩笑,不亂給同學取綽號,尊重同學的生活習慣。一位大學生朋友說的好:“我們要明白一點,沒有人天生有義務要對我們好,我們隻有主動去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才能交到好朋友。記住,朋友和老爸老媽不同,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4、互補互助原則。“和你一同笑過的,你可以把他忘掉;和你一起哭過的,你卻永遠忘不掉”。對大學生來說,互補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包括大學生氣質、性格、個性特征的內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於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宿舍裏一個具有支配性格的學生和一個順從性格的學生,反而更容易建立穩定的關係。我們通常看到的這樣的情景:宿舍中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小尾巴,“尾巴”總是怯生生地聽取“頭兒”的意見,這很可能是“互補律”在起作用。互助,就是當一方需要幫助時,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給對方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可以是物質方麵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麵的;可以是腦力的,也可以是體力的。幫助別人,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其基礎還是一顆真誠的心。堅持互補互助原則,就是要“和而不同”,彼此都保持自己的個性,相互信賴,相互支持。
5、誠信原則。“君子之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呂氏春秋》)。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寫道:“隻有拋掉虛偽,以誠相見的人際關係,才是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誠信是我們友誼的基石,成功的夥伴,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魯迅說過,“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所以誠信原則要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為人真誠,襟懷坦白。說真話,言必行,行必果。做到有約按時到,借物按時還,不亂猜疑,不輕易許諾、信口開河,讓人家空歡喜。
6、寬容原則。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同學之間並不是矛盾的“絕緣體”,昨天也許因一個問題爭得麵紅耳赤,今天又為獎學金暗暗較勁,明天也許會因為宿舍中的一個人沒有打水而吵吵嚷嚷……但是,在這個花季裏,留下的更多是相互的寬容、相互的感激與思念。如果你和同學交流時遇到意見分歧,或對方有錯誤時,你是措辭生硬,直道其詳,還是近取諸譬,學會“換一張板凳”,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委婉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當然,如果不能改變別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喚醒他人。寬容克製並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能“化幹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即使對待對自己有敵意的人,也應寬以待人。在大學中,我們要學會用放大鏡看他人的優點,用縮小鏡看他人的缺點,有容乃大,不要為小事斤斤計較,將會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