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際交往——讓心靈充滿快樂(1 / 3)

第五章人際交往——讓心靈充滿快樂

大學校園裏的天之驕子,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後”,生而寂寞,渴望交往。但恰如陸地行舟,麵對人際交往這門“必修課”,大學新鮮人們有著怎樣的體味與感受?他們的浪漫和青春的張揚中滲入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和代際焦慮,當夢想照進現實,光榮還會屬於他們嗎?

人生不能無群。或許你正在努力去揭開人際困惑的麵紗,或許你正在苦苦尋覓人生難得的知己,象牙塔裏的黃金法則為你贏得快樂心靈!

交往危機並非空穴來風,你做好準備了嗎?向校園“獨行俠”說不,有了“鬱悶”你就喊;學會同各種人交往,不要亂闖距離交友的紅燈,叫一聲朋友,做一生朋友。讓友誼地久天長!

構建和諧人際網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0後”天生寂寞

校園視窗:讓人感到心酸的孤獨

在同學的眼裏,傑是一個樂觀、開朗而又積極向上的男孩子。在路遇熟人時,他會主動地打招呼;在校內搞活動時,他會主動的報名參加;在生活中,他表現得很大氣,即使在女生麵前也從不害羞。但是有一天,他卻告訴最好的朋友說:“我感覺大學生活真是寂寞孤獨得可以讓人忘記自己還在人間”。“寂寞?孤獨?”朋友感到十分驚疑。

他是校報的學生記者、校刊的編輯。開會時,他能與同座聊得火熱,不管認識與否,抑或男女。但有時侯他卻能一言不發地坐在那想自己的事,誰也不理,儼然一個思想者。

在舞會上,很少注意儀表的他,穿的整整齊齊的來了,卻不見他有任何動作。他常一個人獨坐在茶幾旁,呆呆地看著那些少男少女翩躚起舞,顯得孤寂而落寞。

他周末時常去喝酒。他曾經不止一次在喝醉後說:“我之所以時常喝酒,並不是因為酒好喝,而是因為酒不好喝。”在喝醉之後,他時常會用特殊的音律唱道:生有何歡,死有何懼,我心浪跡,未知何歡……

他的孤獨,非常特別,不但不易察覺,更難消逝。因為他的孤獨並不是在一個人獨處時顯露出來,即使在他談笑風聲時,這種孤獨感也會撞擊他的心靈,別的人也許並沒有感覺,卻讓了解他的人感到心酸。

生而寂寞,渴望交往

上個世紀90年代,“小皇帝”成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如今,這一代大部分已經成為了大學校園裏的天之驕子。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後”與上代人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點,但同時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其中,也許是由於先天的不足,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他們麵對的最為困惑的一個難題,緊張的人際關係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

當我們談到“80後”生人的時候,總是冠以他們各種名號,諸如”新新人類”、“啃老族”、“個性張揚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等。看到《中國青年報》上關於”80後”的大討論,有大學生講,“80後”的大學生並未墮落,而是整體呈現焦慮的麵貌。這種焦慮表現為對未來的不確定,也表現為缺少人際溝通與交流引發的心理問題與障礙。

一位80後大學生的自述:我們是暗夜的精靈,有著共同的名字——”80後”。大人們為我們創造了飛翔的天空,卻忘了給我們飛翔的翅膀。你們指責我們不懂合作,不會關心他人。我們是獨生的一代,沒有玩伴,獨自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成長起來,你們卻奢求我們能一下子融入社會。

“我的父母經常對我說,你這孩子一點不懂得謙讓,有什麼好吃的都是先盡著自己。我們小時候家裏那個窮啊,有了一塊糖果也得先給弟弟妹妹留著。我雖然嘴上不敢反駁,但心裏不樂意:‘我倒是想留給弟弟妹妹,這不是你們沒給生嗎’!”這是北京某高校一位同學給記者郵箱裏的留言。他在留言中承認,他在學校裏的朋友不多,和許多同學的關係處的並不好,因為他們個個都很傲,個個都很有個性,談不到一塊兒來。

的確,我們談論的“80後”正是我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生而寂寞。“孔融讓梨”的兄弟情感僅僅是一個書本故事,難以讓他們有切膚的體會。與此同時,“四老、雙親、獨苗”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也使得所有上一代或上兩代人把精力和寵愛都集中在了這些獨生子女身上,可謂“萬千寵愛於一身”。這種寵愛基本上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種即望子成龍型,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軌跡成龍變鳳;第二種是放任自流型,孩子在父母的嬌生慣養之中由無拘無束變得肆無忌憚。

這種人生經曆的帶給他們的優勢是,與上代人比起來,他們從小就培養起極強的自信心和極強的自尊心,喜歡張揚個性,富有創新意識,沒有任何思想桎梏的羈絆。然而,這種人生經曆導致了另一種先天不足:在他們身上,缺少了兄輩容忍、謙讓、合作的品質。這就注定了在一個集體內,與其他人的相處發生困難。在感到大學的人際關係複雜的同時,這些80後大學生們的交往觸角也在大大延伸,他們渴望交往,渴望得到友誼,渴望從社會這本“無字之書”中獲得真正的交往體驗和真知灼見。

鮮明的“時代印記”

每個年代的人,當他們開始在時代舞台上嶄露頭角時,總是備受重視。毋庸置疑,“80後”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國人都不曾有過的成長經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洪流,洶湧澎湃的市場經濟大潮,無可比擬的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構成了這代人成長與發展的社會大背景。正是這種宏觀的、我們每個人都置身於其中而無法選擇的社會環境,給“80後”大學生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與“文化標誌”。

他們是“崇尚自我的一代”,生活在一個物質日趨豐富的時代,從呱呱墜地起就乘上了社會現代化的高速列車,開始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豐碩成果。他們喝著可口可樂和酸奶長大,用電話與同學討論作業中的問題,電腦是他們的高級“玩具”……特立獨行的行為模式,誇張時髦的語言方式,張揚個性的理想追求,他們正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時代的挑戰,詮釋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表達他們的價值理念與思維習慣,甚至毫不顧忌社會、師長、父母的“諄諄教誨”,喜歡“我行我素,自說自話”。他們思想解放、個性獨立,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不走尋常路”。

他們是“考試的一代”,成長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和社會變革給他們的精神世界乃至行為方式打上了深刻的印記。他們從小肩負著父輩的高期望,在競爭的氛圍中長大,搭乘著高考這趟開往春天的地鐵,從讀書起就瞄準了大學,一上學就為謀職做準備,又趕上了“考研熱”、“考證熱”、“考公務員熱”……不等畢業就開始活動著找工作。考試是他們證明自己的方式,是步入社會的“通行證”,也是獲得幸福生活的“敲門磚”。在這代人身上,市場意識已成為他們的自覺意識,競爭則成了一種習慣,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正逐漸取代著理想主義。

他們是“早熟的一代”,他們成長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網絡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思維和表達方式,也給他們搭建了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平台。?網絡不是洪水猛獸,但它卻是一把“雙刃劍”。年輕的一代對網絡“一往情深”,他們習慣在論壇“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達自我。網絡給他們的生活提供了無限的快樂與激情,讓他們體會到了其無可替代的“虛擬化生存”的樂趣,然而,各種不良信息、垃圾信息也不可避免地給他們造成一些負麵影響。他們中的不少人在未到青春期時,就懂得了男歡女愛;在本該天真無邪的年齡,過早地變得圓滑。

他們是“夢想照進現實的一代”,他們目睹並感受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也遇到了許多他們的父輩所不曾遇到的新問題——社會結構轉型、社會流動加劇、社會分化明顯、多元文化衝突……他們也像所有的青年一樣編織夢想,然而在商業社會的浮躁和壓力中,在高昂的學費和嚴酷的就業形勢中,他們的浪漫和青春的張揚中滲入了曾經的60年代人、70年代人所沒有的焦慮,可謂思想獨立與困惑同行。

使得這代人在為人處世的很多方麵有著與前輩人的不同。一位教育專家說,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弱,這種先天不足是有藥可治的,問題是要找到合適的藥方。

人際交往喜憂參半

崇尚自我,強化競爭,網絡生存,現實焦慮,這些時代烙印夾雜著“80後”複雜的心態,使得他們的人際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與開放式交往趨勢,具有與其他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

一從交往心理上看,平等意識強,感情色彩濃。大學生更多地選擇與同輩交往而遠離父母,經常回避居高臨下的教訓,渴望平等交往。在人際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講求情投意合和心靈深處的共鳴,但情感不很穩定,易用感情代替理智,富於理想化。大學生崇尚“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常用文本式的道德準則去看待人與人的交往,以理想標準要求對方,一旦發現對方某些不好的品質就深感失望,容易情感受挫。

二從交往狀態上看,交往範圍擴大,交往頻率提高。大學生交往對象由以前的親緣、朋輩交往轉向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群體。多數大學生擁有一個穩定的朋友圈,分別形成“地緣圈”(與地域的遠近有關)、“業緣圈”(以所學專業為紐帶而形成)和“趣緣圈”(以興趣為主而結成)三大朋友圈。交往的頻率也由偶爾的相聚、互訪發展到較為經常的聊天、社團活動、舉行聚會、體育活動、娛樂、結伴出遊以及其他一些集體活動。

三從交往方式上看,交往手段多元化,交往動機複雜化。盡管大學生交往的主要場所仍然在校園內,以寢室為中心,社會工作和網絡社交占主導。但交際方式除了電話外,短信聊天、網絡交流在逐步增多,而願意深層次地麵對麵交流和寫信的人數與過去相比則大幅度下降。而人際交往的動機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與自身社會利益相關的務實性,趨於“理性化”,呈現出情感型交往與功利型交往並重的趨勢。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都處於良好、穩定的狀態。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社交能力和人際關係環境評價不高。他們雖然從心理上積極主動地去與他人交往,並且很注意學習社交知識,但多是“廣泛交友,謹慎交心”,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與自己的預期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同學們反映,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是有,但缺少能夠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心心相印的知心朋友,其交往目的的純情化、道德化與交往方式的功利化、世俗化形成強烈反差。

一份在上海大學生中所做的人際關係狀況調查顯示,大學生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功利心態有增長的趨勢。58.5%的學生認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膨脹導致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39%的學生認為,光怪陸離的網絡虛擬世界使部分大學生沉迷於虛擬世界而脫離了實際生活。還有36.5%的同學認為“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導致部分大學生盲目崇拜強者,歧視弱者”。不少同學也指出,大學校園裏存在“性格孤僻者的數量在增長”、“大學生小團體意識越來越強”、“大學生擇友逐漸趨於功利化”和“大學生之間的關係日漸淡漠”等現象,因為人際交往問題而進行心理谘詢的學生有增多趨勢。

光榮屬於80年代的新一輩

“80後”大學生讓人感到心酸的孤獨和對人際交往的困惑折射出這代人的際遇和彷徨。他們的表達方式好象與以前的學生有所不同,表麵看起來熱情開朗,但往往自我封閉,不喜歡向別人敞開心扉。還有就是現在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電腦,一些同學過度依賴電腦,沉溺在與網絡的虛幻世界中,最好的朋友也許是一個從未見過的網友,真正身邊的同學反倒變成了咫尺天涯般的距離。

單從家庭環境看,這一代獨生子女由於沒有弟妹的出現會產生兩種效應:第一,對他們的雙親老說,他們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第二,對獨生子女本身來說,他們的獨霸地位永遠不會被罷黜,隻有與其競爭的另外孩子的出現,才會促進他們的成熟和責任心的發展。但是,他們知道這種狀況是不可能出現的。自覺或不自覺地,他們被當作“垮掉地一代”而被忽略和否認。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寧願把自己當作長不大的孩子。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談到最近一些輿論認為“80後”是垮掉的一代這個問題時,中國教育部部長周濟表示:“說一代不如一代,是九斤老太!”。周濟稱,“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認為‘80後’不但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且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一代,肩負曆史重任的一代。”的確如此,“80後”當家做主,成為中堅,社會的新陳代謝而已。需要注意的是,“80後”不隻是竹子的一枝一節,更像是一道分水嶺,於前人是另類,而於將來所謂“90後”、“千年後”等等,卻是分水之後的自然流向,列屬同類,年歲有別,差異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