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際交往——讓心靈充滿快樂(3 / 3)

有這麼一則故事耐人尋味:一位青年人拜訪年長的智者。青年問: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自己愉快、也能使別人快樂的人呢?

智者說:“我送你四句話,第一句是:把自己當成別人。即當你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做別人,這樣痛苦自然就減輕了;當你欣喜若狂時,把自己當做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些;第二句話是:把別人當做自己,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做自己。”

青年問道:“如何理解把自己當自己,如何將四句話統一起來?”

智者說:“用一生的時間、用心去理解。”

的確,大學生想要獲得和諧的人際網絡,必須用心去領會,在實踐中仔細品味。一位阿拉伯哲人曾經說過: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猶如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人生的大海中去的。願所有的大學生朋友,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創造自我、升華自我、沉澱自我,用生命的熱情,用理智的頭腦,駕馭自己的航船在人生的大海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友誼地久天長

校園視窗:友誼是人生的財富

小朱,大三學生,法學院的學生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工作做得十分出色,深得老師信任,同時又因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受到一班共事同學的好評,可謂如魚得水;小趙,大學期間與班級裏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組成英語學習小組,惺惺相惜,齊頭並進,畢業後她被美國某名校全獎錄取攻讀研究生,幾位摯友也落實了不錯的工作;小王,大一的選修課上偶然與同級但不同班的小文相識,兩人很聊得來,最終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

學習的艱辛和樂趣,遊戲的趣味與刺激,甚至還有彼此的小秘密共同伴隨著大學四年生活。哪次夜晚的“臥談會”不是到淩晨一、二點才結束呢?誰不曾和宿舍的同胞們一起談論過愛情、人生這些永恒的話題呢?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裏,同學之間共同分享著成長的快樂與苦惱,友誼也便由此萌發。

“友誼,是一把雨傘下的兩個身影,是一張課桌上的兩對明眸;是理想土壤中的小花,是宏偉樂章上的兩個音符。沒有友誼,生命之樹就會在時間的濤聲中枯萎;心靈之壤就會在季節的變奏裏荒蕪。”千百年來,歌頌友誼的詩句人們百聽不厭,講述友誼的故事人們千說不膩。然而,追求友誼地久天長,必須正視和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危機。

交往危機並非空穴來風

當你隨手翻開一本屬於大學生自己編撰的刊物,就可以找到企盼友誼、發泄孤獨的文章。大學裏人際交往困惑是因為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太複雜,難以應對嗎?相比之下,校園內的人際關係簡單得多,許多在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麵表現出無奈完全是因為心理障礙所致。針對人際交往的危機,大學生當如何是好?

仔細分析,大學生人際關係中的危機可以分為以下6類情況:

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這類大學生雖能正常交往,人際關係也不錯,但自感缺乏知心朋友,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這類同學常因此而形成一塊心病。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這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總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係比較密切的朋友。這類同學多會感到空虛、迷茫、失落。

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這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人意。他們往往感到苦惱,很希望改變社交狀況。

第五類:社交恐懼症。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回避與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麵紅耳赤,難以自製,總是處於焦慮狀態。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他們(及其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第六類:不想交往。這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前五類同學都有交往的願望,而此類同學則缺乏這種願望和興趣,他們自我封閉、孤芳自賞或存有怪僻。這類大學生極少。

比較而言,前四類是一般性社交不適,人數比例也較高,經過心理谘詢與調試多半會緩解。而後兩者屬嚴重的社交障礙,比例雖小,但對身心的健康、發展危害很大,必須通過治療進行矯正。筆者主要與大學生朋友們探討的是一般性的交往不適問題。

向校園“獨行俠”說不

小李是一名即將進入大四的學生,在大學生活的三年,雖然學習成績一直遙遙領先,但在她心裏也有著其他的不如意。高考時她以全校第一名的身份考進大學,卻發現周圍人才濟濟,加之環境的陌生,她本能地對周圍人產生了戒備心理。在不服輸的心理作用下,小李每天獨來獨往,穿梭於寢室、食堂和自修室,希望用學習成績來“揚眉吐氣”。她與同學的交往也隻是停留在打打招呼的階段,從不交心。轉眼大學就快畢業了,小李卻還沒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她不禁有些苦惱:“雖然表麵上很冷漠,但我心裏是特別希望能夠在大學多認識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畢竟這也許是校園生活的最後一站了。現在,我自己也很遺憾,如果重新來一次,我一定換個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結識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把自己套在一個人的世界裏。”

盡管大部分同學客觀上有交友的願望,卻為何不是人人都能如願?羞於表達、孤僻冷漠成為交往路上的絆腳石。倘若封閉自我、遠離他人,不但自己苦悶孤獨,而且永遠不可能彌補差距。實際上,無論持哪一種交友態度,重要的是要主動地與身邊同學交往,而不要因為害怕受到傷害而畏縮。太被動、過分自我保護是很多同學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主要缺點。從年級差別來看,人際交往的“絆腳石”也稍顯差別:大一學生可能會因為背景、地域習俗的差異而產生溝通問題,大二學生認為不誠懇是最主要的阻礙,大三學生則將缺乏相似的性格和誌趣放在了交友難題的重要位置上。應該說,大學是學生向社會人過渡的一個階段,大學生在這個階段可以積累社交經驗,如果在這個操練期不能好好把握,一旦工作,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損失肯定會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高校在校生數量的快速增加,貧困生的絕對人數也隨之不斷上升。雖然絕大多數貧困大學生都能夠自強不息,刻苦上進,但在大學校園裏也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由於經濟貧困而導致“心理貧困”的“雙困生”。有的貧困生為自己的貧困出身而羞恥,進而生怨,從怨恨父母、怨恨家庭,發展到怨恨他人,對社會充滿了敵視情緒。有的貧困生因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不與同學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也不關心周圍,顧影自憐。

梁某來自廣西一個農村家庭,老師了解到他家境比較貧寒,就建議他申請特困生補助,竟被他斷然拒絕。他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心裏很不是滋味,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有意跟同學爭執不休。由於經濟窘迫,他很少參加同學之間的聚會,有些同學又譏諷他“小家子氣”、“不夠瀟灑”。於是,他整天意誌消沉,神情恍惚,連學習的勁頭也沒了。

羅曼·羅蘭說:“清貧,不但是思想的導師,也是風格的導師,它使精神和肉體都知道什麼叫淡泊。”即使家庭經濟困難,如果能夠擁有健康的心態,奮發向上的精神,真誠待人,一樣可以在校園裏收獲溫馨的友情。

令人欣慰的是,在武漢大學的一項調查當中,有75%的新生表示能夠較快地融入新的環境,其中還有24%的人對融入新群體有充分的自信。另外,在與寢室同學發生摩擦後,3/4的同學都冷靜地選擇了與同學直接溝通、“把話說清楚”來解決矛盾。可見,盡管有諸多不成熟之處,但大部分大學生對人際關係問題還是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和理性的判斷。

拓展交往渠道,方能如魚得水學有所成。大學裏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老鄉、五花八門的社團、開放的選課平台等眾多的人際交往渠道,不要總是抱怨交際麵太窄,而要學會利用它們。隻要懷著一顆真誠和寬容的心,想要與身邊的人交好,想要找到投緣的新朋友,應該說絕非一件難事。

有了“鬱悶”我就喊

“不在鬱悶中戀愛,就在鬱悶中變態”,是流行在大學校園裏的一句順口溜。隨著這句口溜的流行,“鬱悶”這個詞如今也成了大學的口頭禪,不管碰上什麼大小事情,動輒就“鬱悶啊,鬱悶!”

筆者調查發現,在人際交往的問題上,新生多為“不適應大學校園的集體生活,經常出現宿舍關係不和”而鬱悶,大二學生多為“敏感的校園人際關係”、“校園內部貧富差距顯露的社會不公”而鬱悶,大三和大四學生則開始因為“考研、就業與戀愛帶來的一係列問題”而鬱悶。其中,大一和大四學生是喊“鬱悶”喊得最多的兩個群體。

一位同學這樣解釋“鬱悶”的含義:“鬱悶就是遇上了不想遇上的事,鬱悶就是看見不想看見的人,鬱悶就是想得到的卻沒有得到,不想碰上的卻偏偏碰上了……”

鬱悶的大學生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調侃式的,對他們而言,“鬱悶”不過是掛在嘴上的時髦語言,隻要不舒心,都呼“鬱悶”;第二種是適應不良型的,他們會經常因人際關係的不和諧或其他問題感覺到鬱悶;第三種是真有心理困擾的,這類學生反倒不說“鬱悶”,卻最危險。

正如一副對聯,“您無法改變天氣,卻可以改變心情;您無法控製別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橫批是“操之在我”。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許會讓他們放慢腳步,但最不可取的就是因噎廢食,遇到不如意而消極對待與人的交往。所以我們在麵臨心理羈絆的時候,就要理性地定位,釋放心靈的壓力。

一聲朋友,一生朋友

“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每逢畢業時節,“一聲朋友,一生朋友”在悄然流傳,令人動容。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大學校園是友情之花盛開的沃土,很多大學同學都成了彼此一生中的莫逆之交,所以,大學生朋友們千萬珍惜這片沃土,珍惜隻有在大學中才能收獲到的純潔的友情之果。

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人周圍的同學朋友,都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脾氣性格。有的勤快,有的懶散;有的勇敢,有的怯懦;有的溫和,有的暴躁;有的豪放不羈,有的謹小慎微……一個人想要同所有的人都成為親密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既是不實際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認識到這種差別並盡量學會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就能夠獲得更多的友誼。

有一隻烏鴉打算往東方飛,途中遇到一隻鴿子,鴿子看見烏鴉飛得很辛苦,就關切地問:“你要飛到哪裏去?”烏鴉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這裏,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聲不好聽,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鴉:“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裏都不會受到歡迎的。”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如果你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你自己。與其希望對方改變性格,不如學會適應對方的性格。

當然,“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距離就沒有朋友,要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大學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距離交友更能增添個人魅力,特別是好朋友更要分清彼此的角色,葆有各自的交往圈子。要把握情感外的距離,分清遠近親疏,維護朋友的自尊,適可而止,在一些時候朋友之間要學會巧妙拒絕,並能夠及時彌補友誼出現的裂痕;要認真嗬護彼此的個人空間,努力調適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善於區分私人空間和公共地域,要記住距離是維持朋友關係的一劑良藥;最後,不要亂闖距離交友的紅燈,在思想上不要將朋友理想化,在行為上不要單純追求功利性的交往,特別注意關係越親密越要有界限,不要總是依賴甚至控製朋友。

人生在世,多麼美麗的青春年華都會象流水一樣一去不複返,唯有朋友間的真摯友誼不會枯萎,可以天長地久。“大學生朋友,珍惜友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