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嬰兒的日常喂養指南(1)(1 / 3)

新生兒發育特點

新生兒的定義及分類

正常新生兒是指出生到28天的嬰兒。根據出生體重及胎齡的不同,新生兒又有以下的分類。

(1)按照出生體重分類

①低體重兒。凡出生體重小於2500克,不論孕周大小均稱為低體重兒,其中體重不足1500克者,又稱極低體重兒。體重在1000克以下稱超低體重兒。

②正常體重兒。指體重在2500~3999克,大多為足月新生兒。

③巨大兒。出生體重在4000克或以上,包括正常或有疾病的巨大兒。

(2)按照胎齡分類

①早產兒。胎齡未滿37周。

②超未成熟兒。指胎齡小於32周。

③足月兒。胎齡在37~42周。

④過期產兒。胎齡達到或大於42周。

新生兒飾溫

一般的新生兒體溫應低於37%(口溫),腋下體溫為36.5℃左右,肛溫為37.5℃左右,若偶爾稍高一點也沒什麼問題。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健全。如處於低溫環境時間太長,不僅影響到生長發育,甚至會發生硬腫症或肺出血疾病:但是溫度過高,也可導致嬰兒發熱,耗傷津液,體虛多病。如果嬰兒皮膚溫度較高,麵色紅潤,則可能是保暖過度,應適當減少衣服。古人在《養子十法》中提出了背、腹、足、膝要暖,頭要涼的觀點。背部有肺俞穴,若受寒冷,會發生惡寒發熱、喘咳嘔吐等;腹部屬脾胃,受涼則要影響消化,並發生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等;足、膝受冷可以影響脾腎,易傷風、寒瀉等。頭為諸陽之首,燥熱則汗泄,易致頭瘡目疾,所以頭部不要太熱。

量腋溫時,先把寶寶的腋下擦幹淨,將體溫計的球狀頂端置於腋下,給寶寶披上衣服或包好。3~4分鍾後可取出體溫計讀數。通常腋下溫度超過36.5℃就說明寶寶發燒了。

肛門測溫則需用肛表。

新生兒胎脂

新生兒皮膚紅潤,胎毛少,有時在臀部及背部可以虯列淡紫色的胎痣,過期產兒可有脫屑,尤以手足明顯。

嬰兒出生時皮膚上有胎脂,這是由於胎兒在3~6個月時皮脂腺功能活躍,表皮分泌的脂類及剝離表皮遺留物堆積在體表,胎脂對增強皮膚的防禦功能及防止水分蒸發有一定的作用,出生時不必急於洗掉。胎脂三四天後開始脫落,不久便露出粉紅色的皮膚。這時,皮膚特別嬌嫩,可以說是“弱不禁風”,需要媽媽特別細心、仔細的護理。雖然胎脂能有效地保護寶寶免受外界的損傷,是寶寶皮膚的保護膜,但堆積過厚也可能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容易滋生細菌。一旦皮膚略有破損,細菌便會乘虛而入,引起感染。一般來說,新生兒頸部、腋下和大腿根部容易堆積胎脂,媽媽可以用嬰兒專用的護膚油塗在上述部位,等胎脂變軟後用小毛巾沾上水輕輕擦拭。如果沒有專用護膚油,可以用花生油等植物油代替。

因為寶寶的囟門沒能閉合,所以有些媽媽不敢給寶寶洗頭,特別是前囟部位。時間長了,胎脂加上新分泌的皮脂,又沾染上灰塵,頭皮變得越來越黑,胎脂越積越厚,形成乳痂,不僅很不衛生,而且容易發生感染。如果乳痂已經形成,千萬不可強行揭去,否則就會露出鮮紅色的肉,損傷皮膚。媽媽可以把嬰兒專用護膚油或者植物油塗在頭痂上,浸潤1~2天,然後用嬰兒肥皂清洗。反複幾次,直到完全清除為止。

常見的皮膚特征

(1)新生兒紅斑及粟粒皮疹

嬰兒出生後不久全身皮膚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紅斑,有時紅斑上有小的黃色粟粒狀皮疹,在麵部鼻尖、鼻翼處亦可見針尖樣禿圓的皮疹,這是由於皮脂腺未成熟,皮脂腺阻塞形成粟粒,這些粟粒皮疹不必處理,多在數日後自行消退。

(2)胎記

新生兒皮膚有青紫色的斑,不突出表麵,長大後會消失。有時見到紅紫色的痣或斑點,界限分明,往往不會自行消退,日後需要激光或手術方法去除。

(3)草莓狀血管瘤

是真皮及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形成突起表麵,呈暗紅色,會繼續擴大,在學齡前逐步消失。

新生兒皮膚的血管縱橫交錯,很發達,形成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表皮比較薄,僅1.2毫米(成人2.1毫米),所以皮膚一旦感染,容易通過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應及時給予治療。

新生兒的喂養

新生兒飲食喂養的特點

母親給新生兒早開奶的意義

早開奶的目的是讓孩子吃上初乳,得到母親給予的各種營養物質和免疫物質,免受外來細菌的感染。早開奶早吸吮乳頭,可刺激母體泌乳,為母乳喂養開好頭。早開奶還能使母親減少產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