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肖邦《g小調夜曲》Op·15 No·3的藝術特色(1 / 2)

肖邦《g小調夜曲》Op·15 No·3的藝術特色

大師·名曲

作者:葛芳香

弗雷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父親是法國人,母親為波蘭人。肖邦一直把波蘭當作自己的祖國,波蘭人民也把他看成是民族英雄。肖邦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音樂天賦,8歲就在維也納和華沙成功舉辦了鋼琴演奏音樂會,20歲離開波蘭來到巴黎,成為一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1837年他與女作家喬治·桑相識,並與其生活了十年。1847年,兩人關係破裂,第二年肖邦為了生計到英格蘭、蘇格蘭旅行演出,1849年病逝於巴黎。他在遺囑中寫道:請把我的靈魂埋葬於我的祖國。

肖邦短暫的一生共創作了200餘部作品,除了17首歌曲、大提琴奏鳴曲、鋼琴三重奏是鋼琴與人聲或其他樂器的組合外,其餘全部都是鋼琴曲。其中包括3首奏鳴曲、4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即興曲、21首夜曲以及前奏曲、練習曲、波蘭舞曲、圓舞曲、馬祖卡等多首。他是愛國主義作曲家,作品既有濃鬱的波蘭民族風格,又有高貴的詩人氣質,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具獨創性的音樂家之一。

一、肖邦的夜曲創作

“夜曲”一詞來源於中世紀(拉丁語“nocturnus”——夜出的),是晚間或黎明時所演奏的彌撒曲的組成部分。人們一般喜歡在清晨和傍晚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音樂題材。該題材最早用於菲爾德、西曼諾夫斯卡等作曲家創作的作品中,他們的夜曲旋律典雅、優美、感情細膩,一般采用帶有裝飾性抒情旋律的三部曲式,並配有分解和弦的低音伴奏音型。夜曲在浪漫主義時期特別流行,並且影響了包括肖邦在內的很多音樂家。

肖邦創作的夜曲是一種富於表現浪漫抒情氣息的鋼琴音樂題材。他一生共創作了21首夜曲。肖邦借鑒和發展了傳統夜曲,在風格上承襲了菲爾德夜曲的形式,但在內容上大大超過了菲爾德,同時,其夜曲旋律風格也受到了意大利歌劇音樂的影響,使之更加完美,形成了一種高度藝術化的音樂題材,他一生共創作了21首夜曲。肖邦借鑒和發展了傳統夜曲,在風格上承襲了菲爾德夜曲的形式,但在內容上大大超過了菲爾德,同時,其夜曲旋律風格也受到了意大利歌劇音樂的影響,使之更加完美,形成了一種高度藝術化的音樂題材。

1830年11月華沙起義前夕,肖邦離開祖國波蘭,當他聽到這次起義在沙俄軍隊鎮壓下失敗的消息,悲憤欲絕。他的許多鋼琴作品,表現了對祖國的憂思,對家園、同胞以及親人朋友的思念和眷戀。《g小調夜曲》Op.15 No.3是肖邦三首夜曲Op.15中的第三首,作於1833年。

二、藝術特色

肖邦的夜曲創作,極大地提高了這一題材的詩意之美,有著濃鬱的抒情氣質。Op.15No.3為g小調,慢板,3/4拍,二段曲式,音樂形式和風格比傳統夜曲更耐人尋味。

1、和聲的運用

肖邦的夜曲旋律流暢、優美、細膩,和聲織體豐富多樣。他打破傳統,對和聲的運用手法走進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產生新異獨特的效果。音樂色彩更突出,感染力更強。

譜例1

譜例1中所標和弦:從第一小節開始依次是“″F”大調的“Ⅰ7”,“″g”小調的“Ⅶ7”,“″F”大調“Ⅴ7”,“″g”小調,“″F”和聲大調“Ⅱ7”、“Ⅵ7”等一係列七和弦,最後落在“″F”大調的“V”。從和聲功能進行看,第一小節到第十小節的和聲進行,不穩定傾向連續加強,這幾個七和弦的音響效果,一個比一個緊張,層層遞進,最後達到高潮,從第11小節開始的幾個七和弦下行進行到“″F”大調的“V”,音樂逐漸趨於平靜。這種音響效果象征作曲家情緒的變化,抒發了一種無奈、痛苦、掙紮、憤怒的複雜心情,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和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