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對於民族音樂傳承本能性培養的可行性研究
樂海拾貝
作者:郭成龍
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切合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的天性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得到最好的發展。啟蒙教育階段是兒童通過社會認知、模仿獲得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這種認知並不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因為兒童很難將學習到的內容反饋到生活中,而是通過實踐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學習。絕大多數孩子是通過遊戲、人際交往,在自然環境中得到和養成影響一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根據以上論點,如果將民族音樂按照一定的年齡階段,分成不同的層次,讓兒童從小就進行係統、規範式的培養,最終會達到其將民族音樂的傳承意識變成一種本能性的習慣。這種本能的養成對傳承的自覺性、延續性、後繼性等問題的解決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民族音樂傳承的本能性
(一)概念界定
民族音樂傳承的本能是指將民族音樂傳承這一理念培養成一種習慣、一種自覺傳承的態度。就像人的心跳、呼吸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應該如此:傳承不是刻意的,是一種在自然狀態下的行為養成。
(二)培養民族音樂傳承本能性的必要性
一棵樹想要成長,如果在幼苗時就被腐蝕、折斷,那它以後將如何生長呢?眾所周知,我國的音樂教育沿用了西式音樂教育模式,西式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化,導致形成了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缺失。在這種音樂文化教育失調的體係下培養出來的青少年,已經對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知之甚少。這無疑為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敲響了警鍾。如何保住這些即將逝去的、具有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使國民積極主動的參與且欣然接受,是傳統音樂傳承的關鍵所在。而啟蒙教育的行為養成則是重中之重。
二、民族音樂傳承的本能性培養階段
(一)胎兒時期
現今有一個流行詞叫做“母親音樂教育”,是指在胎兒時期,母親溫柔的話語就是胎兒對外部世界感知的全部。如果在懷孕期間,母親暴躁不安,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情緒起伏就會非常大。科學研究證明,母親的言行習慣會對胎兒以後的身體健康和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人的性格中總有一部分和父母相似。
研究表明:對孩子的培養要從胎兒開始,胎兒從5個月開始就可以聽到外麵的聲音了。因此,開發民族音樂本能的正確方式是:當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就要經常給胎兒聽一些民族音樂。不隻是母親,父親也要經常與兒童進行必要的交流,因為對於胎兒來說,父母的歌唱聲就是一種音樂。這種有節奏、有旋律的聲音,是兒童最早經曆的社會環境。同時,兒童在胎兒時期的早期經驗和它以後的性格和社會交往能力養成有很大的關係。母親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了胎兒的情緒;母親的歌聲,說話聲,都對胎兒的感知覺很有幫助,這也是一個人音樂感知的源泉。此時,應順應其本能的需要,讓胎兒能盡情的享受父母給與他的民族音樂灌輸,為出生之後學習民族音樂和感受民族音樂創造一個基本的語境。
(二)幼兒時期
在幼兒時期,民族音樂的培養主要是在遊戲中進行學習。這種藝術的本能主要體現在娛樂中。比如玩小火車,會自動模仿火車來了發出的“嗚嗚嗚和況且況且”的聲音,這種有節奏、自我模仿的過程源於遊戲式的兒童學習環境。試想,如果讓家長刻意的去教授這種節奏,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所以,在幼兒時期,遊戲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式。
1、渴望交往是產生學習的動力。盡量使孩子在自然的、自願的、感興趣的環境下接觸樂器、接觸音樂。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學習都是因興趣而開始的,而這種興趣主要也是因為社會認知體係中對於他人的模仿和社交的遊戲渴望。在進行民族音樂學習的時候,不妨“家長先學一學”。因為孩子的很多行為是以模仿家長為特點的,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每天在唱民歌,在玩兒民族樂器,他會覺得非常的有趣,情不自禁的也想玩一玩。所以,在此年齡階段,言傳身教式的教學會起到顯著效果。
幼兒的學習階段,遊戲式教學起到主導作用。遊戲是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社交需要。所以這種需要也是促使他們自覺進行民族音樂學習的有效途徑。如遊戲中模擬民族器樂聲音的互動學習,和各種民族舞蹈肢體動作的效仿學習……這些都是在遊戲中,由孩子強烈的需要而開始的,所以具有很強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