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是一種物理現象。在物理學中,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物體由於被舉高(或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勢能。同樣,音樂中也存在“動能”、“勢能”的現象。藝術美學中講:每個旋律的運動,包括它所經曆的每一個音響的基本內容,都是一股生動活潑的力量,一個從音響中滲透出來的特有的心理緊張狀態。這種狀態就稱為“動能”(即張力)。(張洪模.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7.)和弦把自身的緊張狀態轉化成一個完整的音響,形成一種一經觸發便可繼續發揮作用的勢能,促成運動的開始。(張洪模.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11.)簡單的講,旋律是動能,和聲是勢能。此曲從旋律線條、和聲織體看,都讓人感覺到了肖邦的音樂對人的心靈的巨大衝擊力。
2、伴奏織體
在肖邦的夜曲中,伴奏織體不同於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那樣,循規蹈矩的使用簡單、規整的分解和弦,而是運用多種創作手法豐富其伴奏織體。
譜例2
在譜例2中,伴奏織體的音域達到兩個甚至三個八度,這是音域的擴展;另一個表現是複調手法的運用,是用突出的音型做獨立動機來襯托主要旋律。伴奏織體的新穎多變也是構成肖邦夜曲獨特的創作手法之一。
3、調性的轉換
浪漫主義音樂強調作曲家本人的感情在樂曲中的充分展現。調性的頻繁轉換不僅發展和豐富了音樂,也表現了人複雜多變的情緒和對世界的幻想。此首夜曲開始為g小調,和聲功能的編排使樂曲色彩黯淡,表現了作曲家一種惆悵、低落的心情。樂曲進行中有多處轉調,主要的轉調方式有:近關係轉調、關係大小調轉調和同主音大小調轉調。調性的轉換不僅體現了作曲家遊刃有餘的作曲技法,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內心情感的多變。
譜例3
從譜例看,樂曲由g小調轉到d小調,從第十四小節開始連出現了三個減七和弦。此時,調性變得模糊起來,但通過對和聲的分析可見,有G大調的痕跡,隨著音樂的進行又過渡到“″F”大調。接著,又出現d小調和F大調的關係調之間的轉換。樂曲最後結束在G大調,全曲調性統一、完整。
本首夜曲以g小調開始,G大調結束,調性統一,但又不完全一樣,這種形式在音樂美學中稱為:“回歸”。“回歸”是旋律美學的基本規範。這一規範是通過重複、對比和高潮這些基本因素的反作用使一連串的樂思綜合一體化。再現表明結束的完成,這一結束隻是同開始材料相似而決不是與開始材料完全相同。此曲多處轉調,使得音與音之間的關係變得色彩斑斕,而作曲家巧妙的運用同主音大小調轉調的手法將調性回歸,而且自然、流暢、得體。
小結
肖邦將菲爾德的沙龍情調的夜曲內涵擴展,不僅描繪了大自然的夜色,更細膩地表現了內心的情感。柔情的音樂基調包涵了肖邦的傷感、沉思和優柔,音樂中的活力來自他內心的掙紮和悲憤。這種複雜的心情通過音符表現出一種獨特的美。肖邦是一位愛國主義作曲家,他性格內向、遵循傳統,但卻是一個藝術上的“造反者”。他的大膽創新使鋼琴音樂的曲式結構、和聲語言、伴奏織體、音響效果和音樂表現等方麵都突破傳統的創作模式,極大地豐富了鋼琴作品的音樂內涵,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藝術上,都發揮到淋漓盡致。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即使曆經百餘年,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內涵仍讓人為之傾倒。肖邦的夜曲像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詩,音樂思想內容豐富而具特色,旋律優美、高雅,和弦結構和和聲色彩更是豐富多樣。正是肖邦特有的人生經曆和對藝術勇於創新的精神才成就了他在音樂史上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