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正在打破行業的界限
數據中心
作者:李萬宇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今年4月,思科又推出“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新概念,並稱萬物互聯將會為全球企業帶來14.4萬億美元的潛在商機。
“全球有1.5萬億事物,其中僅有100億已經聯接到互聯網,目前尚有99.4%的事物未聯接到互聯網。”近日,思科透露正在研發一款可支持物聯網路由技術的集成電路,在“把全球99%的尚未連接到網絡的設備連接到網絡”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瞻博網絡也推出可支持物聯網應用的耐高溫、防水、防塵的三防路由器——LN2600。這是否意味著萬物互聯對網絡廠商的催化作用正在生效?
新瓶裝舊酒?
思科認為,萬物互聯就是要將人、程序和事物結合在一起,使網絡連接變得更相關,更有價值。這顯然比連接物與物的物聯網囊括的更多、更廣。“物聯網是萬物互聯的一個子集。與萬物互聯概念類似的是1999年就被美國專家Mark Weiser提出的泛在網。”賽迪顧問基礎電子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王桓告訴《中國計算機報》記者。
萬物互聯與泛在網都是要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進行信息獲取、傳遞、存儲、認知等提供服務及應用。在王桓看來,相較於已經存在十幾年的泛在網,萬物互聯隻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罷了。
2008年12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戰略,而與此戰略相關的雲計算、超級計算、軟件服務化和數據整合與挖掘等都是IBM的核心技術優勢,此戰略的發布對IBM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王桓表示:“就像IBM提出‘智慧地球’戰略一樣,思科提出的‘萬物互聯’這一理念固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我更傾向於將其看做一種變相的營銷手段——借此理念推廣、銷售自己的網絡設備。”
需理智對待
思科的分析顯示,全球萬物互聯的潛在價值的驅動因素主要體現在資產利用率、員工效率、供應鏈/物流效率、改進的客戶體驗和創新五個方麵。這意味著,借助於萬物互聯,未來十年全球企業將會有大約21%的利潤增長。在王桓看來,萬物互聯現在正處於概念炒作階段。“我們不能否定萬物互聯即將為人們帶來的好處,它也不是不可實現的,隻是,在五到十年內確實很難實現。”他表示,從目前的分析看,萬物互聯能夠使用戶受益,為網絡廠商帶來新機遇,但是,廠商還需理智對待,畢竟真正推動其產業化的還是市場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無處不在。在物聯網、SDN、雲計算、大數據盛行的今天,網絡業界的轉型升級也迫在眉睫。思科全球副總裁Howard Charney曾經表示,雲計算向下觸及了網絡,網絡要幫助雲計算提高運作效率。同時,網絡還要為在其平台上運行的應用提供信息,從而使應用更加適合用戶的發展策略。這些領先技術組合起來,就可實現萬物互聯。而正如思科CEO錢伯斯所言,“萬物互聯將打破行業的界線,帶來新的機會、業務、體驗和服務,並為個人、企業以及國家帶來巨大機遇”。
萬物互聯需要分布式的、以應用為中心的網絡、計算和存儲平台,這一平台能夠以之前不可能實現甚至超乎想象的方式來聯接萬物。
“在萬物互聯架構中,底層的硬件設施支撐固然重要,但對於用戶來說,上層應用才是核心,這對廠商應用和服務的供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桓表示,“此外,萬物互聯意味著需要處理的數據將更加分散、龐大,這對現有的存儲、帶寬和計算等都是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