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低碳”教學(1 / 1)

談“低碳”教學

教學隨筆

作者:湯金風

《海底世界》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用上特製的水中聽音器,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嚕……”一位老師在教學時,製作了精美的課件。課件上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海底動物,隻要分別點擊這些動物,就會相應地發出“嗡嗡”、“啾啾”、“汪汪”、“呼嚕”、“咩咩”、“呱呱”等多種不同的聲音。

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海底奇妙的聲音吧!(點擊課件,海底動物發出了各種聲音。)

師:說說你聽到了哪些聲音。

(師生交流)

師:感受到海底世界聲音的奇妙了吧?現在能讀好這句話嗎?你來讀一讀。

製作這樣的生動新奇、美輪美奐的課件,需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在網上搜索素材,花較多的精力進行剪輯、合成、調試,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一定量的“碳消耗”。但這費時費力消耗的“碳”有沒有實現其價值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這其中有四個問題值得考慮:

1.海底動物發出的聲音真的這樣大嗎?為了讓學生能聽清楚,課件上的聲音製作得清晰響亮。但課文中明確地寫著“當海麵上波濤洶湧的時候,海底依然是寧靜的”。需要用“特製的水中聽音器”才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

2.海底動物的叫聲是這樣的嗎?點擊一種動物圖片,就相應發出一種叫聲。課件上動物的形象清楚明白,叫聲也明確可辨,但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會出現問題:原文是“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點擊一種動物圖片後,就在孩子心中明確了該種動物的形象,問題是這種動物發出的叫聲確是“嗡嗡”嗎?可不可能是“啾啾”呢?

3.所播放的叫聲真實嗎?聽了這些聲音,就會明顯發現它們的出處——“嗡嗡”取自於蜜蜂的聲音,“啾啾”取自於小鳥的叫聲,“汪汪”取自於小狗的叫聲,“呼嚕”取自於人打呼嚕的聲音……且看課文上的“像”字,隻是表明了海底動物叫聲與自然界其他聲音之間的相似性,而相似不是等同。課件這樣展示,便會使學生產生誤會——哦,海底的聲音就是這樣的!這豈不是發生了科學錯誤?

4.給學生聽的目的是什麼?教者的這一設計是想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事實上,對於“嗡嗡”、“啾啾”、“汪汪”、“呼嚕”等幾種聲音,學生早有生活體驗。學生此時確實感到有趣,但興奮點不是來自於聲音本身,而是對課堂上點擊課件就能聽到聲音這種操作方式感到新奇,這完全悖於教學目標,對於文本的理解沒有起到幫助作用。

請看另一個沒有利用課件播放叫聲的教學片段:

師:用上特製的水中聽音器,我們能聽到哪些聲音呢?

生: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嚕。

生:我覺得還可能有其他的聲音,因為這裏有個省略號。

師:你真聰明!大家看看,還可能會有哪些聲音呢?

……

師:大家的想象力豐富極了!如果你就是海底的一種動物,你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每個人準備一下,我們一起來模擬一下。(稍等)開始!

(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學叫,聲音較響亮。)

師:海底的動物真是這樣大喊大叫嗎?再來,開始!

(學生興趣盎然地低聲學叫。)

師:對呀,這樣發出低低的聲音就是前麵說的一個詞語——

生:(齊)竊竊私語。

師:現在大家能讀好這句話嗎?

這一教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模擬海底動物的叫聲,就是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本意義之間構建聯係。學生興奮於自己的發現與創造,文本的意象之美在學生的腦海中豐滿起來。

提倡教學要“低碳”,不是複古守舊,不是排斥現代化教學手段,而是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考慮教學付出與目標達成之間的關係,避免“高耗低效”,走實實在在的課堂提效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