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文學青年式的語文教師
教學隨筆
作者:薑達
“文學青年”是一個時代的名詞——他們有著較高的人文素養,懷揣夢想,有著燃燒的創作激情;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胸懷知識分子的良知,有著獨立的人格特質。然而,白雲蒼狗,時代變遷,“文學青年”似乎變得斑駁起來,漸漸隱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中。“文學青年”曾活躍的身影已經陌生,那追求獨立的個性已經寂寥,那激揚文字的熱情已經消退。曾作為“文學青年”中堅力量的一群語文教師同樣也在隱去,他們在考試大棒的指揮下,曾經擁有的激情、才情、真情在歲月的磨礪中正慢慢被銷蝕。目睹這一切,我不禁在心中疾呼:語文教師需要“文學青年”!
語文教師呼喚“文學青年”,呼喚的是一種較高的素養,呼喚的是一種獨立的意識,呼喚的是一種浪漫的理想。很多語文教師隻有文學常識而沒有文學素養,隻知道唐宋八大家,而往往沒有細細讀過他們的作品;隻知道魯迅姓周名樹人,浙江紹興人,不知道他的文學個性和其作品的時代特征;隻知道曹雪芹《紅樓夢》中那個嬌滴滴的林妹妹,卻沒讀過原著,更不知道作品的曆史與現實意義。文學,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被抽筋剝皮了,隻剩下一副骨架。
試想這樣一個缺乏敏銳目光的語文教師,一個缺乏創作熱情的語文教師,一個缺乏獨立意識的語文教師,如何能培養出一批熱愛文學、思維睿智的學生呢?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
1.呼喚閱讀意識。
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語文教師應有比較廣博的文化積澱,因為各門學科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文、史、地以及自然與社會科學之間的聯係日趨緊密,語文教師必須適應這一趨勢。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興趣廣,求知欲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遠古到未來,從宏觀到微觀,都渴求知道。今天的教育對象,可以通過大量的信息渠道了解許多的新鮮知識,他們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往往使老師汗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的知識麵不僅要廣,而且還要深。當然,語文教師不可能什麼都懂,但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是必要的。
2.呼喚創作意識。
語文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創作和寫作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名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作文,要分析範文得失,自己若不動筆寫文章、沒有親身的體會,教學就容易隔靴搔癢,就違反了言傳身教的教學原則。所以,師者,人之模範,語文教師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學識和言行,通過示範的方式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
另一方麵,在當今這樣一種評價體係中,學生和老師的功利思想都很明顯,老師顯得很浮躁。當我們的語文老師告訴學生“我手寫我心”時,自己卻懶得動筆。偶爾動筆,寫的也是教學論文,為的是能得獎、評職稱。久而久之,語文老師的觀察力開始鈍化,思維開始僵化,使用語言的能力也開始弱化。表達能力的缺失,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難以接受美妙的語言熏陶。但過去的老師不是這樣的,比如朱自清既是教師又是作家,把兩者結合得很好。在教學的時候,他的散文寫作就已經很有影響了。還有沈從文、魯迅、俞平伯、葉聖陶、夏丏尊等,他們用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文字,感染了多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