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呼喚獨立精神。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性。什麼是人文?有人把人文簡單地理解成思想教化。於是,有思想、有意義成了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真正的人文,應該是真實、自由、個性地做人,做真實、自由、個性之人。然而現在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全講真話,學生說話作文皆能“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這似乎成了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
現實中我們大多數教師出於對權威的崇拜,出於對各種律令的尊重,思想獨立的空間在教參、權威、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的壓縮下愈來愈小。於是,教參的目標成了唯一目標,教參的答案成了唯一答案,教參的模式成了唯一模式。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人格被異化,個性發展被扭曲,主動精神被扼殺,創造精神被淹沒……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如何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如何能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新課程設計的理念是“促使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評價的原則注意“主體多元化”。而要真正完成這一任務,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自由獨立的人格。
4.呼喚社會責任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古人希望文章能對社會現實產生針砭之效,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為文,應該有一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的道義感和使命感。可是,現在很多時候,語文隻成了一門純粹的學科;文學隻成了一堆單純的文字。
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很多時候心裏關心的隻是文章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文字表達的準確性。讓學生學會在故紙堆中尋章摘句,用八股方式理清層次,使文章看起來滿篇錦繡、古韻悠遠。於是在很多學生的文章中,吟風弄月,陶然自我,盡管有時也是真實自我的展露,但其中太多的是虛浮與柔弱。當文字全然變成看風花雪月、聽風聲鶴唳之時,其實作者的良心已經在漸漸地虧空了。
為什麼寫作?寫作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學得與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建。我們需要有社會責任感的寫作,有曆史使命感的寫作。“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隻有貼近生活,才能回歸寫作的社會責任感。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隨時張開獲取信息的觸須,時政的、自然科學的、教育教學的現實活動,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麵,要有觀察,更需要思考。有個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體驗,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啟迪、情的激蕩、美的浸染,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靈性,從而影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
新時期,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樣對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隻有不斷學習,不斷內省,語文教師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腳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高等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