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文本的“遺憾”:收獲另一種風景
教學隨筆
作者:曹海永
在我看來,閱讀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引導學生找尋和發現文字本身及其背後的“風景”。這樣的風景,也許是一處語言表達,也許是一種情感熏陶,也許是一個價值引領;這樣的風景,或者滲透方法點撥,或者蘊含觀點啟蒙,或者關乎精神激勵。所以,我更願意把這樣的教學過程與發現美、表現美、臻於美的審美藝術聯係起來。“禮讚式”的賞析自然可以觸摸風景,而尋找文本“遺憾”——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教學是否也能殊途同歸、收獲另一種“風景”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和叩問,我審視著教師的意義與擔當,和孩子們走進了課文《明天,我們畢業》,這天離真正的畢業剛好整一月。我們用前二十分鍾的時間做了三件事:一、尋找並提煉本課情感關鍵詞。比如對母校的眷戀、熱愛,對老師的敬仰、感激、讚美,對中學的憧憬。二、圍繞課後題“作者從哪些方麵表達了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理清作者的寫作條理和思路。三、聲情並茂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段,交流文本的成功之處。比如反映了六年的成長,表達了“我們”的心聲,再比如大量排比句的運用讓文章更加具有動人的力量等。
這樣的教學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很像語文課,也頗有語文味,但我總感覺還是不夠。特別是孩子們作為“畢業生”的情感尚未升騰起來,他們的童年生活還沒有在課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和展示,一切似乎被屏蔽、被塵封、被凍結了似的。困惑中,我不禁想起了台灣學者黃武雄《學校在窗外》這本書中的一個斷言:“學校該做而且隻做這兩件事;打開經驗世界和發展抽象能力。”很顯然,我的教學還沒有打開學生的經驗世界,還沒有到達那個豐富博大而且無比神秘的領地。就在孩子們習慣性地對教材頂禮膜拜、讚不絕口的時候,我冷不丁地反問:“這篇課文就真的完美得無懈可擊嗎?”熱鬧的教室裏一下安靜了下來,而孩子們思維的溪流卻在汩汩而淌。我繼續耐心地引導孩子“站著讀書”——用一種質疑的態度和挑剔的眼光,並告訴他們真正的學習是從“尋找文本的遺憾”開始的。經過五分鍾的閱讀沉思,孩子們若有所悟:課文還缺少了些什麼?
缺少你——一個“活著”的老師。幾個思想活躍的男生首先提出,課文對老師的讚美看起來很美,但略嫌誇張,更少了幾分真情實感。特別是這句:“您是天使,您是大樹,您是海洋!”孩子們覺得這樣的句子不但空洞無物,而且有些矯情,特別鬱悶的是:老師們都不再是“人”!天使是神,大樹是植物,而海洋還是個“水貨”……怎麼辦呢?孩子們紛紛請纓改寫。“曬曬”部分同學眼中的我吧——您是歌王麥霸,您讓我們感受了劉德華、張學友、蘇永康、吳奇隆、周傑倫等明星的風采;您是神探柯南,僅用一天時間就成功破獲蘋果手機“失竊案”,而謎底我們至今還蒙在鼓裏;您是維和警察、救火隊員,因為我們經常在課間、特別是小學科課堂上惹出各種亂子,給您製造了不少麻煩……
缺少我——屬於孩子自己的經曆和情感,這些淡化和湮沒在了“我們”的群體之中。比如“我們迎著朝陽跨進學校的大門……我們便奔向各自喜愛的天地……我們在這裏茁壯成長……”等句段。有同學建議:我們可以寫出富有南師大附小特色、六(5)班特色的文字。比如,丁彥傑紅著臉說:“我和王瀚文很多時候是‘踩’著晨讀下課的鈴聲衝進教室的。”再比如,每周一次的俱樂部課程,楊文星說:“我會和‘機器人’有個親密約會。”於雪瑢說:“我會享受版畫的墨香。”孫淩蔚說:“我會到合唱隊吊嗓子。”水清和劉若歆說:“我們會感受電腦繪畫的神奇與自由。”還有孩子說:“每天的早操,其實是我們伸懶腰的好機會;每天中午一刻鍾的‘故事風暴’,則是我們‘思維體操’、‘腦袋流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