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主動地從“經曆”走向“經驗”
課例評析
作者:柳小梅
【設計理念】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和有效載體。
要使學生能充分地、自主地參與活動,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本節課選擇“體積測量”為問題載體,是基於以下現實:
1.在小學六年級,學生先後學習了幾種常見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方法,並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然而,這樣的學習更多的是“紙上談兵”,學生的實踐活動經驗相對比較缺乏。
2.在生活中,學生還會經常接觸到如土豆、鐵釘、雞蛋等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無法直接計算它們的體積,這就需要尋找其他比較方便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積極創設基於學生數學學習需要的活動情境,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係,從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話題——“你想了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入手,通過層層設疑,由淺入深,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尋找到了多種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並能在應用中靈活選擇不同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體積,其創新意識、綜合應用能力得以加強,並深刻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經曆數學活動的基礎上獲得的經驗。因而,我特別注重讓學生經曆數學活動的完整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從測量方案的設計、測量工具的選擇、同伴的合作分工到測量結果的彙報和展示,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經曆“做”數學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獲得不同活動階段的經驗內容,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從“經曆”走向“經驗”。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曆數學活動的反思過程,及時交流體會、收獲。實驗前的討論交流(如“你覺得操作中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意在激發學生的原有經驗。活動操作後的回顧、總結(如:“你們當時遇到了什麼困難?後來怎麼解決的?”“你覺得在以後的實驗中要注意改進哪些問題?”等)環節是回味、領悟和提升,或豐富已有經驗,或修正原有錯誤經驗。此時,不管成功還是失敗,經曆後的經驗都是收獲。
設計中,我還注意兼顧數學學科視角和兒童視角的融合,困頓中借故事啟智,明晰思考方向;交流中配動畫演示,展現思考過程;實踐中有多種材料,實現自由選擇。學生在“如何測量這個物體的體積”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全程參與相對完整的實踐過程,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積累活動經驗,激發創造潛能。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探索測量一些無法直接計算的物體體積的方法,體會測量物體體積方法的多樣性,提高綜合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內在聯係,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魅力。
【教學過程與意圖】
課前談話:播放南通師範二附小開展的《大樹有多高》、《巧手合測園博園》等數學實踐活動的鏡頭,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參加過的綜合實踐活動。
一、與生活“對接”,測量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1.談話交流:研究了立體圖形的體積,你想了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
出示:請看屏幕,這些物體(桔子、蘋果、石塊、雞蛋、鐵塊、鐵釘等)中,你能很快測量計算出哪幾個的體積?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鐵塊。)
怎樣才能算出它們的體積?(交流:量出長、寬、高,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2.動手測量:請組長從1號信封裏拿出鐵塊,在小組裏測算出它的體積。
各組提供的鐵塊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
3.學生彙報測量過程、數據和計算的結果。
4.同學們測量後,能應用公式直接計算出這些物體的體積。
【上課伊始,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世界,激發起學生測量身邊各種形狀物體體積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生自己從桔子、蘋果、石塊、雞蛋、鐵塊、鐵釘等熟悉的事物中首先選擇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鐵塊進行測量,既是學以致用的直接體現,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同時也在相對簡單的動手測量中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為後麵更深層次的探究打下了基礎。由規則物體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還考慮到數學問題的探究需要由淺入深,遵循了學生解決問題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心理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