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豎笛教學中的問題透視及突破之策(1 / 2)

豎笛教學中的問題透視及突破之策

教海探航

作者:朱惠惠

在眾多的樂器中,豎笛以其結構簡單、音色優美、便於攜帶、容易演奏等特點,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如下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豎笛教學的“瓶頸”。

1.由於生理條件的限製,有的學生的手指特別小,會出現按孔不實等現象,導致我們在課堂上經常聽到一些“尖音”、“怪音”。

2.學生不能很好地運用氣息。有的音吹得過重,有的音吹得過輕,這就影響了整首歌曲的吹奏效果。

3.學生對指法不熟悉,表現為大多數學生會吹音階,但是在把音階組合成歌曲的時候,往往很難作出靈敏的反應,或者持續好久才能反應過來什麼音是什麼指法。

4.對歌曲的旋律不熟悉,不知道這個音吹完下一個是什麼音。

5.對歌曲的節奏、速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導致吹奏過程中忽快忽慢,有的甚至根本不在節拍上。

6.部分學生不自信,對自己能否學會豎笛沒有信心,不敢大膽嚐試著吹。也有少部分學生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認為自己吹得不好或者怕別人笑話就不去吹,甚至還有學生對學習豎笛產生厭惡心理。

以上這些情況都給豎笛教學帶來了或多或少的負麵影響。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還必須從最基本的做起,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讓豎笛教學成為一個趣味化、簡單化、生活化的教學過程,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一、教學趣味化

1.用學生熟悉的旋律讓學生練習。少年兒童對與自己有關的事或者自己做過的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把這個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把學生以前學過的歌曲,或者是學生熟悉的電視、電影、動畫片、兒歌的旋律作為豎笛教學的內容,如《閃爍的小星》、《兩隻老虎》、《世上隻有媽媽好》等。教師先範吹,讓學生感受曲子的親切優美,讓他們樂於去吹奏,樂於去表現。

2.用豎笛演奏生活中的聲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學生用豎笛來模仿、演繹生活中的聲音,不但能使他們的這種需要得到滿足,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讓學生模仿生活中比較熟悉、有特點的聲音,如警車的聲音“5 1 5 1│5 1 5 1│”,消防車的聲音“1 4 1 4│1 4 1 4│”,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耳熟能詳,也更有興趣去模仿、練習。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就由被動轉為主動。

二、練習層次化

從三年級開始,豎笛進入小學音樂課堂。三年級的學生好動,有很強的好奇心,也很喜歡表現自己。這就為豎笛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但是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由於一些生理條件的限製,在豎笛演奏中會遇到一些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耐心的指導和幫助。首先,可以通過練習手指操來幫助學生提高手指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其次,要教會學生怎麼用氣,可以用吹蠟燭或者聞花香的方法來教學生體會如何運用氣息。在吹中、低音的時候保持蠟燭的火苗不被吹滅,氣息流量比較弱但要保持用氣均勻;吹高音的時候氣息量比較強一些,集中一些;可以借助聞花香的感覺來完成氣息的控製和保持。再次,對於初學者來說,教師要降低曲子的吹奏難度,這樣學生才有信心去吹奏。這時主要以指法的練習和豎笛音色的確立為主,可以吹奏一些簡單的練習曲,如《閃爍的小星》、《乃呦乃》、《共產兒童團團歌》等。以《乃呦乃》為例,這首曲子裏隻有“135”三個音,但是這三個音的吹奏指法變化較多,而且歌曲的演奏速度也較快,這就給學生的演奏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三組,每小組吹奏一個音,讓學生合作完成吹奏。這樣一方麵可以讓每個學生都集中注意力並參與到豎笛的學習中去,而且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另一方麵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