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靈帝劉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話說漢室傳至桓帝靈帝時,漢室已然衰落。靈帝劉宏,他本封解渡亭侯,是漢章帝的玄孫,漢桓帝的堂侄,永康元年(167),由桓帝的皇後竇妙立為皇帝(因桓帝無子)。中平元年(184)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六年卒。在位22年,諡號為孝靈皇帝。葬於文陵。
漢靈帝劉宏能登上皇帝位,是幸運的。
漢桓帝劉誌雖然36歲而終,但身後並無子嗣,年輕的竇皇後(桓帝死後被尊為太後)及其兄弟竇武,把繼承人的年齡設定在少年段。劉宏是漢章帝玄孫,劉宏的曾祖父是河間王劉開,父親解瀆亭侯劉萇與桓帝劉誌是堂兄弟,劉宏是桓帝的親堂侄,當時隻有12歲。
劉宏能登上皇帝位,又是不幸的。
漢桓帝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權,士人的不平之鳴,遍野的饑民之聲,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劉儵以光祿大夫身份與中常侍曹節帶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多人,前往河間迎接劉宏。建寧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夏門亭,竇武親自持節用青蓋車把他迎入殿內。第二天,登基稱帝,改元為“建寧”。
漢靈帝即位後,漢王朝政治已經十分腐敗了,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泛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奪權,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後,奪得了大權,又殺正義的太學生李膺、範謗等100餘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於獄中,造成第2次黨錮之禍。
而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並常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杖著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腐敗到極點。
在皇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腐敗下,人民終於無法忍受,聚眾起義。巨鹿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名舉行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這次起義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
公元189年,昏庸的漢靈帝在人民的一片怨聲下結束了他的一生,終年34歲。
劉辯出奇安靜地看著這位末世皇帝,大漢王朝正是葬送此人手裏。劉辯跪伏,不敢直視天子,這是九五之尊的威嚴,即使他這個便宜兒子也不行。天子威嚴不容褻瀆。哪怕漢室業已傾頹,搖搖欲墜。
“皇兒起身吧!”皇帳裏麵傳來劉宏蒼白無力的聲音。“皇兒恭祝父皇早日康複!”劉辯起身,立於龍chuang側。“朕隻有兩個兒子,皇兒和協兒。平心而論,朕更喜歡皇兒。如今父皇病入膏肓,唯恐時日不多矣。”“兒臣惶恐,請父皇治罪!”劉辯誠惶誠恐,再次匍匐。
“辯兒何罪之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起來吧!”劉宏掀開chuang帳,要掙紮坐起來。父皇!劉辯熱淚盈眶,趕緊攙扶住劉宏。“大丈夫流血流汗不流淚,我劉家孩兒向來英雄,豈能哭哭啼啼如女子也?朕叫你來,想跟你說說心裏話!”劉宏眼神溫和看著孝順溫敦的劉辯,心裏對著兒子更是滿意,顯然百年之後,此子可以傳承大業。“朕把帝位給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