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自夏朝開始在其附近建都,建都時間共達1400多年,最盛期人口達百餘萬,是中國作都時間最長的一座曆史名城。無爭議的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以及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先後在此建都,謂之“九朝古都”。
洛陽曆史悠久,名稱曾幾度更改。據《尚書·禹貢》載,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洛陽屬豫州。夏朝屬斟鄩部之範圍,商朝歸西亳之屬地,西周稱之為洛邑、新邑、大邑、天室、中國等。戰國時始稱洛陽。西漢末年稱宜陽,東漢改稱雒陽。據記載東漢洛陽城“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夏門“去地二十丈”。
宮城建築分南北2宮,南宮為議政的皇城,宮殿樓閣鱗次櫛比,朱雀門宏偉壯觀,峻極連天;北宮為皇宮寢居的宮城,崇樓高閣,風景秀美,規模最大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階高二丈,畫屋朱梁,玉階金柱,四十五裏外觀之與天地”。城內有縱橫24條街,官署裏宅星羅棋布。
城外南郊有最高學府太學、靈台以及太廟明堂辟雍。城西有中原最早的佛寺白馬寺,另外還有招待四方夷族和外國使臣的胡桃宮。這座宏偉都城的大部分建築於公元190年為董卓焚之一炬。
懷春少女的蔡琰緊緊挽著劉辯的胳臂,一臉小女人的幸福,隻是令人詫異,為什麼古代男女如此早熟?二人走在洛陽大街小巷,看不盡繁華與人煙。街道兩旁店肆林立,薄暮的夕陽餘暉,淡淡地普灑在紅磚綠瓦或者那眼色鮮豔的樓閣飛簷之上,給眼前這一片繁盛的洛陽城晚景,增添了幾分朦朧和詩意。
行走著,身前身後是一張張或蒼邁、或風雅、或清新、或世故的漢人臉龐,車馬粼粼,人流如織,不遠處隱隱傳來商販頗具穿透力的吆喝聲,偶爾還有一聲馬嘶長鳴,劉辯自感猶如置身於一幅色彩斑斕的豐富畫卷之中,禁不住停下腳步,眼望著血紅的殘陽,複雜的眼神意欲要穿透回自己那個一千多年後的時空。
隨意在繁鬧的大街上徜徉著,腳下一片輕盈。絢爛的陽光普灑在這遍眼都是的綠瓦紅牆之間,那突兀橫出的飛簷,那高高飄揚的商鋪招牌旗幟,那粼粼而來的車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張張恬淡愜意的笑臉,無一不反襯出洛陽民眾對於泱泱盛世的自得其樂。漢室雖然沒落,但洛陽繁華依然不減。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數千年曆史長卷在腦海中浮現,洛陽的景觀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熱風拂麵,行走在漢人間,劉辯眼望著體味著這兩漢盛都洛陽的繁華喧囂,心頭沒來由地一喜,又是一歎:洛陽,是當時的世界名城,絲綢之路的東端,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然而,這座名城又無數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兩軍對壘的戰場,宏偉的宮殿,繁華的市區,幾度化為丘墟,又幾度繁盛。
無論是城中車水馬龍的鬧市,還是城外高山流水的莊園,都帶著夢一樣的神采,帶著詩人筆走龍蛇的餘香,帶著酒客們暢飲流連的歡笑。此時的陪都洛陽,被詩人們寫進了詩句裏,寫進了小說裏,塞在了一個酒壇裏或者一個箱子裏,或孤飲,或聚會,或行走。
一城繁華半城煙,多少世人醉裏仙。這便是洛陽的味道。
(注:引用一些詩句,增強可讀性,如詩如畫;人力不逮,願竭心力,送上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