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小兒疾病的預防護理(8)(2 / 2)

預防平衡膳食,改正錯誤的烹調方法。長期應用吡哆醇對抗劑類藥物時,應補充維生素B6。

治療維生素B6缺乏所致抽搐,一次肌注維生素B6100毫克即可控製。以後可用食物調節。如長期應用維生素B6拮抗劑,應每日口服維生素B6 2毫克/公斤。

9.維生素B6依賴症

維生素B6依賴症係先天性尤尿氨酸酶結構及功能缺陷所致;亦可由妊娠期孕母大量應用維生素B6所致。患兒維生素B6的需要量為正常兒童的5~10倍。當攝入不足時,可出現與上述維生素B6缺乏症相同的臨床表現。

嬰兒出生後3小時~2周內,即出現抽搐並伴貧血,應考慮本病。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的;骨髓及肝內含鐵血素沉著增多;可出現草酸尿、黃嘌吟尿或半胱胺甲硫胺酸尿等。

治療需每日肌注維生素B62~10毫克或口服10~100毫克,直至痊愈。

10.維生素C缺乏症

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是因為維生素C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成骨障礙及出血傾向。嬰幼兒多見。

人體雖不能合成維生素C,然而母乳維生素C含量較多,牛乳維生素C含量少,且經煮沸,維生素C大量被破壞,故人工喂養兒,如未及時添加富含有維生素C輔食,極易出現缺乏症,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吸收障礙、發熱、創傷等消耗增加,均可致維生素C缺乏。

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早期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四肢乏力一、煩躁不安;伴低熱、反複感染、嘔吐、腹瀉、貧血等。

四肢皮膚可出現散在出血點或瘀斑;齒齦腫脹、出血;重者出現鼻衄、血尿、黑便。

骨骼以骨膜上出血、幹骺端脫位,分離最常見;表現為四肢疼痛,多見於膝關節、肘關節。局部腫脹、壓痛,但不紅。患兒因活動後疼痛,四肢處於雙膝屈曲似蛙腿狀被迫體位,稱假性癱瘓。患兒相抱。肋骨與肋骨交界處因骨幹骺脫位出現串珠尖銳,靠內側有凹陷,不同於佝僂病之圓鈍形串珠。

骨X線檢查:

(1)幹骺端臨時鈣化帶增厚、致密,下方骨質疏鬆,出現透亮帶稱“壞血病帶”;骨骺增厚處兩則向外突出,形成“側刺”。

(2)幹骺分離脫位或半脫位。

(3)骨骺外周鈣化而中間密度減低,狀如指環。

(4)骨膜下血腫,長骨呈梭形或啞鈴形。

根據典型體征,骨x線檢查,結合病史可確診。

病情重者可靜脈點滴維生素C每日500毫克,連續3~5天後改為口服;輕症每日口服100~300毫克,連用2~3周。

預防以提倡母乳喂養為主。人工喂養應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C食物,如鮮果汁、蔬菜汁等,幼兒應糾正偏食,多食綠色蔬菜;積極治療原發病。

11.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

維生素K缺乏症是以凝血障礙為主的營養缺乏病。新生兒及嬰兒高發。嬰兒期發病者稱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

人體所需維生素K約50%~60%由回腸內細菌合成,其餘部分來自食物。維生素K有K,(主要存於植物中)、K2(動物中)、K3(人工合成)3種形式。

其病因為:

(1)攝入不足: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較牛乳低。有人認為母乳中尚含維生素K活性抑製因子。故單純母乳喂養易患缺乏症。

(2)吸收利用障礙:長期腹瀉,膽道閉鎖,或肝髒病變均可影響吸收。

(3)合成減少:應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等,可抑製腸道正常菌群生長,使維生素K合成減少。

(4)抗凝藥物:雙香豆素及其代謝物可抑製肝髒羧化酶活性,使維生素K依賴因子減少,從而誘發缺乏症。

輕症僅表現為皮膚出血點及瘀斑,鼻衄及少量胃腸道出血。重症可出現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為多見;腦實質及腦室出血者較少見。表現為煩躁、抽搐或神誌不清。出血量多時有顱內高壓表現。局部腦血腫時有神經定位體征。

3個月以下純母乳喂養嬰兒,如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應考慮維生素K缺乏。實驗室檢查,凝血酶原時間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出血時間及血小板計數正常。維生素K治療顯效可確診。

治療以輕症可口服維生素K每日1~2毫克。重症及顱出血者除靜脈注射維生素K每日5毫克外,應輸新鮮血每日50毫升,連續2~3天。如用維生素K3治療,則每日不應超過5毫克,總療程5天左右。有硬膜下血腫者應行穿刺治療,多次穿刺無效且壓迫症狀明顯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12.維生素A過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