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可用下列方法:
(1)急救處理:應首先控製驚厥或喉痙攣,可采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每次5~7毫克/公斤,肌注,或10%水含氯醛每次40~50毫克/公斤,保留灌腸;對喉痙攣者須立即將舌頭拉出口外,進行人工呼吸或低壓給氧,必要時作氣管插管術以保證呼吸道通暢。
(2)鈣劑治療:對驚厥或喉痙攣發作者應盡快給予鈣劑。用10%葡萄糖酸鈣5~10毫升加入10%~25%葡萄糖10~20毫升緩慢靜脈注射或靜脈點滴。驚厥發作可每日注射2~3次,直至驚厥停止後改口服鈣劑。
(3)維生素D治療:開始應用鈣劑時即可同時口服維生素D,每日50~125微克(2000~5000U),最初幾日不宜給大劑量,以防血鈣下降。重症口服療效差者,可采用肌注維生素D2或D3,用法同佝僂病治療。
4.其它維生素缺乏症
維生素A缺乏症
脂溶性維生素A缺乏時可引起上皮組織角化等為特點的全身性疾病,嬰幼兒多見,6歲以上者較少見。
維生素A主要以視黃醇(維生素A1)和胡蘿卜素(維生素A)兩種形式存在於食物中。視黃醇常與脂肪酸形成維生素A脂存在於動物脂肪中。乳類、蛋類、肝髒含量最豐富。胡蘿卜素則主要存在於黃、綠色植物中,人體肝髒是儲存維生素A的主要器官。血漿中視黃醇主要與視黃醇結合蛋白結合而被轉運。
其病因為:
(1)攝入不足:長期以來米糕、麵糊、稀飯、煉乳等碳水化物類食品為主喂養嬰兒,或富含維生素A的輔食添加過晚,過少,均易發病。
(2)吸收障礙:慢性腹瀉、痢疾、腸結核、胰腺及肝膽疾患,均可影響維生素A吸收,導致缺乏症。
(3)消耗增加:慢性感染、遷延性肺炎、麻疹等均可增加維生素A消耗。
(4)利用障礙:血液中維生素A需與結合蛋白、前白蛋白結合成複合物才能在血中存留及轉運,當蛋白質、鋅缺乏時,維生素A轉運、代謝障礙亦可出現缺乏症。
其臨床表現為:
(1)眼部:維生素A缺乏最早表現為暗適應能力降低(夜盲);數周至數月後,出現結膜幹燥、角膜失去光澤,嬰兒眨眼或揉搓眼睛。角膜兩旁球結膜出現皺褶或太小不等、泡沫狀白斑,嚴重者出現角膜混濁、軟化,甚至角膜潰瘍、穿孔,虹膜外脫,最終失明。一般雙眼同時患病。眼部表現在嬰幼兒典型,年長則表現輕微。
(2)皮膚:典型改變為皮膚毛囊角化,呈粗糙、雞皮樣角化疹,四肢伸側及肩部多見;指甲多紋,無光澤,易折裂;毛發幹脆,易脫落。
(3)其它:免疫力低下,易患反複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體格生長遲緩,食欲減退,常伴發營養不良及其它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根據典型的眼部、皮膚改變,結合病史易確診。輔助檢查:
[1]血清維生素A水平測定;
[2]眼結膜角化上皮細胞計數;
[3]中段尿檢測。
治療方法主要是:
(1)消除病因:科學喂養嬰兒,按時添加輔食;年長兒應矯正偏食習慣,平衡飲食。積極治療原發病。
(2)藥物治療:早期輕症可口服維生素A製劑。亦可深部肌肉注射。夜盲一般於數小時後恢複,幹眼病及角膜病2~3天後改善,皮膚角化常幹數月後恢複。
(3)眼部處理:幹眼病及角膜軟化、潰瘍時,可用消毒的魚肝油及抗生素眼藥水(膏)交替滴眼,1~1.5小時交替1次;並用1%阿托品擴瞳,防虹膜粘連。
預防應從孕母開始。孕期多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以防先天儲備不足。提倡母乳喂養,尤應喂哺初乳。人工喂養應以牛乳、羊乳等全脂乳為主。按時添加輔食。早產兒生後應額外補充維生素A製劑。慢性消耗性疾病患兒,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補充維生素A製劑。
5.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
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是指雖無典型維生素A缺乏的臨床表現,但體內維生素A總體水平已經低下,肝髒維生素A儲備已基本耗竭缺乏狀態。
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時,患兒抗感染能力下降,生長發育遲緩。
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的診斷主要依據:
(1)膳食維生素A攝入不足。
(2)肝髒中維生素A儲備不足。
(3)血清維生素A水平低。
(4)無典型維生素A缺乏的臨床表現。
以上需綜合判定。
6.維生素B1缺乏症
維生素B1缺乏症又稱腳氣病。維生素B1是體內多種代謝酶的輔酶,缺乏時可引起消化、神經、心血管係統病變。
其病因主要為:
(1)攝入不足:長期以加工過細的米、麵等為主食或米淘洗過度,習慣吃撈飯而棄米湯,蔬菜切碎後浸泡過久,食物烹調加堿等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均可導致維生素B1缺乏症。小兒長期挑食偏食亦發生此缺乏症。嬰兒輔食添加過晚,乳母維生素B1缺乏均可致病。
(2)需要量增加:小兒生長發育過快、發熱或甲狀腺功能亢進致代謝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使維生素B1需要量增加,如攝入不足易出現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