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多由於攝食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或消耗過甚,使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補充,迫使消耗自身的組織,造成消瘦狀態。本病與喂養不當、生活環境不良及某些疾病影響有密切關係,尤其是患慢性腹瀉,慢性痢疾、結核病及先天消化道畸形等更易引起本病。
(1)疾病特點
體重不增或減輕,消瘦。皮膚幹燥、蒼白、鬆弛和失去彈性,患兒無力。重者肌肉萎縮,肢體瘦削,甚至為“皮包骨”樣,智力發育落後,體溫一般偏低。病初往往多哭、煩躁,隨著病情發展變為呆鈍,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食欲下降或消失,進食後可發生嘔吐、腹瀉、將近並發感染。重度營養不良還可引起心、肺、肝、腎等重髒器的明顯損害。
(2)家庭治療與護理
要讓患兒生活在舒適、清潔、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溫度適宜的環境中,避免受涼,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發生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仔細尋找發病原因,合理安排飲食,可根據患兒病情及其飲食習慣進行調劑,盡可能增進飲食,使患兒體重達到穩步增長。
堅持母乳喂養,適時添加輔食。
中度或重度營養不良需住院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按摩、推拿、針灸以及藥物治療。
15.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雖然3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不高,但本病延誤診治會造成嚴重後果,而且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變化也快,故應引起重視。
(1)疾病特點
發病較急,開始為上腹部或擠部持續性疼痛,幾小時或十幾小時後疼痛轉移至右下腹。
患兒常蜷曲側臥以減輕疼痛。體溫38℃左右,也可高達39℃以上,脈搏增快達每分鍾120~130次,多伴有惡心、嘔吐,少數大便幹燥或腹瀉。有的患兒可用手指腹痛部位,但年齡較少者往往不能合作。用手觸摸其腹部時,可感到右下腹肌緊張,有明顯壓痛,而且壓痛部位固定,患兒可因觸痛而哭鬧,並拒絕檢查。
(2)家庭治療與護理
急性闌尾炎需急送醫院治療,入院前可采取以下措施:
患兒臥床休息,取半臥位,以減輕腹痛。隻可給流質飲食,如母乳、牛奶、果汁、米湯等。未經醫生許可,不要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延誤治療。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注意腹痛部位、腹肌緊張程度及壓痛的部位、範圍,每隔2~3小時測一次體溫、脈搏。如果全腹部疼痛和壓痛,腹部膨脹,出現寒顫,體溫升至39%以上,說明闌尾已穿孔形成腹膜炎,病情危重,必須緊急送醫院救治。
如果距離醫院較遠,短時難以達到醫院,闌尾未穿孔者可先服用消炎藥,如複方新諾明片、紅黴素片及麥迪黴素片等。針刺足三裏、闌尾穴、天樞等穴位有效。外敷田螺肉也有治療作用,方法是將大田螺肉搗爛,用養麥粉拌和搗勻,攤於布上,然後貼敷於右下腹壓痛最明顯處。闌尾炎已穿孔者禁止飲食,盡快請醫生處理。
16.遺尿症
3歲以內的嬰幼兒,由於中樞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夜間仍可有無意識的排尿,這種尿床屬於正常現象。如果3歲以後仍然尿床,稱為遺尿症或夜尿症。引起適尿症的原因很多,比如精神因素、幼兒遭受驚嚇、過度疲勞、不適應新環境等;不合理的教養、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未及時訓練排尿習慣;患有膀胱炎、尿道炎、外陰炎、蟯蟲病、糖尿病、隱性脊柱裂等疾病也是引起遺尿的原因之一。
(1)疾病特點
幼兒遺尿大多都有自己的時間範圍,即尿床的發生時間相對固定於夜間某一鍾點,有時一夜尿床數次。次日詢問患兒,常訴說在夜間排尿。遺尿可以是一時性的,也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持續數年。本症患兒白天能自覺地控製排尿,並沒有排尿困難等異常現象。
(2)家庭治療與護理
幼兒得了遺尿症往往害羞,切不可訓責、諷刺,更不能打罵、恐嚇,而要仔細查找遺尿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如果是某些器官病變引起的,應在醫生具體指導下進行治療。若因精神因素所致,則需家長耐心教育及妥善護理。
必須消除患兒的精神負擔,建立起糾正遺尿的信心,促其自覺配合治療。要使患兒學習良好的習慣;白天不要玩耍過度,看電視、電影的時間不要太長,以免白天過於興奮和疲勞,而夜間睡眠過深。每天中午睡眠1~2小時,則夜間易於叫醒。晚飯吃幹食,少吃鹽,少喝湯、粥,晚飯後盡量不喝水。睡前要小便,在常尿床的鍾點前叫醒他排尿。冬天天冷,夜間也要按時叫醒患兒排尿,不能怕起床易著涼而任憑他尿床,這樣下去遺尿習慣則不易糾正。
在加強營養和護理的同時,也可選用下述驗方治療:
桑螵蛸、黃芪、黨參、山藥各20克,蔸絲子、覆盆子、五味子、補骨脂、巴戟、益智仁、金櫻子、枸杞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針刺遺尿點(在掌麵小指第二關節橫紋處,或足小趾掌麵關節橫紋處中點)留針15分鍾、每日1~2次。
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用醋調敷於臍中,外用紗布覆蓋,每晚更換1次,十次為1療程。黑胡椒七粒,研粉撒於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外貼,每晚一次,十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