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小兒疾病的預防護理(6)(1 / 3)

出現這些病症,應及時送醫院就診。

11.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細菌、病毒所引起的支氣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而來。好發於冬季。

(1)疾病特點

病初起時多有發燒、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以後因支氣管內炎性分泌物增加而逐漸出現粘液樣痰,並很快轉變成膿痰。病情較重者,呈陣發性劇烈咳嗽,常伴有惡心、嘔吐及胸骨後疼痛等。

(2)家庭治療與護理

患兒居室要安靜、整潔、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室溫保持在18~20℃。可定期用食醋熏法進行空氣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患兒全身症狀明顯時,應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多飲水、多吃水果,本病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本病的觀察重點是體溫變化、咳嗽加重、痰液性質以及呼吸是否通暢等。若發熱不退、咳嗽加重,並出現喘憋、鼻翼扇動、口唇及鼻根部青紫等表現,說明可能並發肺炎,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12.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以腹瀉和嘔吐為主要表現的腸道功能紊亂綜合症,發病年齡大多在一歲半以下,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以夏秋季節最多見。原因為喂養和護理不當及腸道內、外細菌及病毒感染等。

(1)疾病特點

[1]輕型

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呈黃色或綠色稀便,一般每日不超過10次,有酸臭味和較多奶瓣。無明顯全身症狀。體溫正常或稍高。

[2]重型

起病急,腹瀉頻繁,排便時向外濺射,為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呈黃綠色,混有較多粘液,肛門周圍皮膚發紅或表皮脫落。多有低熱、嚴重者體溫可達39~40℃。脫水症狀明顯,如口幹,皮膚幹燥,彈性差,眼眶及前穩囟凹陷,嚴重時哭無淚,皮膚出現花紋,脈搏細,四肢冰冷,少尿或無尿。發生酸中毒時患兒出現嗜睡、口唇櫻紅、呼吸深快,有時呼出爛蘋果味。伴有低血鉀時表現為精神倦怠,食欲下降,甚至拒食。全身軟弱無力,抵抗力低下,腸蠕動減弱,腹脹,嚴重者可出現肢體癱瘓,甚至呼吸肌、心髒麻痹而危及生命。

[3]遷延型

腹瀉遷延,久治不愈,多見於營養較差的人工喂養兒,營養狀況日趨下降,消化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抵抗力較低,易繼發皮膚、泌尿道、呼吸道的感染。

(2)家庭治療與護理

病情較輕的患兒在家治療時要作好床邊隔離。用過的碗筷、奶瓶等要煮沸消毒;衣服、尿布、便盆等要用開水燙洗。

繼續給孩子喂更多的液體,繼續給孩子喂食,以防脫水和營養不良。

要勤換尿布,勤用溫水洗臀部,以防細菌上行引起泌尿道感染或引起尿布皮炎等。臀部發紅時局部可塗滑石粉、5%鞣酸軟膏、魚肝油軟膏等,以保持皮膚。

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眼部清潔,防止發生口腔炎及角膜炎。

可遵醫囑使用一些藥物,如新黴素片,每次每公斤體重用5~10毫克,一日4次口服;複方新諾明片,2~6歲兒童早、晚各服1~2片。

選用驗方:

[1]大米炒枯後煎水飲。

[2]鮮馬齒莧60~90克,水煎服。

[3]生薑2克、食鹽4.5克、綠茶6克,煎成500毫升,隨渴隨飲,適用於大便次數多,尿少、口渴的患兒。以上驗方可酌情選用。

在治療、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神誌、體溫、脈搏、呼吸、吐瀉次數、尿量等,並留心大便的性狀。如大便味臭,說明蛋白質消化不良;大便多泡沫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大便似奶油狀,為脂肪消化不良。

若患兒吐、瀉頻繁,尿少或無尿,有明顯脫水和酸中毒表現,說明病情嚴重,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13.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主要是由於體內貯鐵不足而引起,缺鐵時血紅蛋白合成不足,造成身體貧血,嬰幼兒缺鐵的主要原因有:生長發育較快,需鐵量增加,而未能及時補充;食物中缺鐵;某些疾病影響身體對鐵的吸收或損失的鐵過多,早產兒先天不足等。

(1)疾病特點

常見症狀為無力、疲倦、活動時心慌、氣短、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脹。麵色、口唇、指甲及眼瞼結膜變得蒼白,較大兒童可訴頭暈、眼花、耳鳴。嚴重時,皮膚幹燥,毛發脫落,可發生口腔炎,胃炎等。小兒生長發育遲緩,抵抗力降低,易合並感染,部分孩子有異食癖,如喜歡吃泥土等。

(2)家庭治療與護理

對喂養方法不當引起貧血者,必須改善喂養方法。一般自4個月起逐漸添加蛋黃,生長愈快、則需要的含鐵食物愈多。1歲左右的貧血兒,除加蛋黃外,還可加血類,肝末、蔬菜和水果等。

鐵劑是治療本病的特效藥物,為了嬰兒服用方便,可服用2.5%硫酸亞鐵合劑,每日每公斤體重1.2毫升,分3次口服,宜於兩餐午間服,應避免與大量牛奶同時服用,因牛奶中含磷較高,影響鐵的吸收。

貧血患兒抵抗力差,要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盡量避免任何交叉感染。加強口腔護理,母乳喂養時,母親要多吃新鮮水果,使乳汁含有較多的鐵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