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不管小兒患的是哪一型肝炎,無論在病程的任何階段,在未治愈前都要保持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否則可使病情複發或惡化。
[3]飲食
家長要根據病兒的口味和病情的不同合理調配多樣化飯菜,以促進病兒的飲食。由於肝髒直接參與蛋白質、脂肪和糖的代謝,患肝炎後這些代謝就會發生障礙,而且胃液和消化酶分泌也減少,膽汁排泄受阻,影響了蛋白質和脂肪等消化吸收。因此在疾病早期,不要給病兒油膩大、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如魚、肉、蛋類和豆製品等,應多吃糖和維生素高的清淡飲食,可用米麵粉調製各種果汁,每日3~4次。進食應本著既要補充足夠的營養,又要避免飲食過多而增加肝髒的負擔的原則。這樣不僅能減輕病兒食欲不振,厭油的症狀,而且通過對糖和維生素的消化吸收能增加肝細胞內糖原的儲存,在黃疸達高峰的前後,由於病兒食欲的好轉,可迅速恢複到病前,有的病兒出現食欲亢進,要注意控製病兒的主食量,限製肉類及蛋類的數量,以防蛋白質及脂肪過量而加重肝髒負擔。有的病兒可在一次暴食後加重病情,甚至出現肝功能衰竭。這些都應警惕。
恢複時期病兒可吃普通飯菜,食品要注意多樣化,防止小兒偏食。此期無必要補充過多的維生素和葡萄糖,但要求嬰幼病兒不要暴食。對患慢性遷延性肝炎的病兒,可吃可口的普通飯菜。對慢性活動性肝炎病兒,飲食同急性期(由於這種病兒血漿蛋白低於正常,因此在轉氨酶和膽紅素未恢複正常前,不要過急的給予高蛋白飲食,這樣不利於病情的恢複),待轉氨酶和膽紅素正常後可適當增加魚、蛋、雞肉、瘦肉等,每次量不易過多,但應保證餐前都有。
[1]惡心嘔吐的護理。應予以清淡可口的流食,少吃多餐,間斷給予果汁以適量為度,不要勉強多次,防止嘔吐。對於嘔吐嚴重者,要請醫生診治。每次吐後要用清水漱口。
[2]腹脹的護理。患肝炎時由於胃酸和消化酶減少,腸蠕動緩慢而常出現腹脹,以晚飯後顯著。對此可將每日三餐的飲食加以調整。早飯、中飯可適當多吃,晚飯少吃。不吃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並要適當減少食糖量。對腹脹的病兒還可口服酵母、乳酶生、多酶片和山查丸等助消化的藥。
[3]瘙癢的護理。多見於黃疸較重的病兒。瘙癢較輕者,可用溫水擦拭皮膚,勤換內衣,每周2~3次,以減少癢感。重者應求醫。
(3)病情觀察
家長要密切觀察小兒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發現重症肝炎和肝昏迷的前驅表現。如病兒沉默、急躁、無原因哭鬧、叫喊、譫妄等,鼻腔、口腔胃腸粘膜有出血傾向,消化道症狀加重,有惡心、嘔吐、腹脹、無食欲等,黃疸加重、尿色變深、大便呈灰白色等均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4)正確進行藥物治療
實踐證明,絕大多數病例通過適當休息、合理營養,即可恢複健康,使用藥物過多反而加重肝髒負擔,甚至可以破壞肝細胞。即使吃藥、也要遭醫囑,不要給病兒濫用藥物,以招致不良後果。
9.麻疹
麻疹,常稱之為“出疹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晚春為多。在使用麻疹疫苗之前,半歲至5歲的小兒易發病,在廣泛進行計劃免疫後,發病年齡有增高趨勢。
麻疹病兒和帶病毒小兒是主要傳染源,麻疹病毒可在病兒上呼吸道進行大量繁殖,隨咳嗽和打噴嚏噴出的飛沫帶出大量病毒。出疹前5天和後5天傳染性最大。如小兒沒有出過麻疹,或新近沒注射過麻疹疫苗,吸進了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就有可能傳染上麻疹。
(1)疾病特點
麻疹,平均10~11天的潛伏期,也就是說從感染麻疹病毒到發病有10餘天時間。然後,小兒出現發燒,體溫可高達38~39℃,同時有流鼻涕、流眼淚、咳嗽、打噴嚏,眼睛怕光、結膜充血、精神不振等症狀。發燒2~3天後,在病兒的口腔內頰粘膜上呈現充血變紅,上麵可見許多白色針尖大小的斑點,周圍有紅暈。最開始有幾個,且非常小,故不易被發現,因此,應在光線好的地方進行觀察。隻要發現病兒口頰粘膜上有這些斑點,一般可以肯定是麻疹。發燒3~4天後,病兒身上出現疹子。最先在病兒的耳後、頸部,然後在麵部,最後在軀幹、四肢出現疹子。一般來說。隻有待四肢及手、腳心都出了疹才算出齊。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發燒漸退,出過皮疹的地方像麥鼓樣的脫皮,並留下棕色斑痕。要經過1~2周方可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