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小兒疾病的預防護理(4)(2 / 3)

3.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白口糊”,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口腔炎,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所引起,新生兒和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的嬰幼兒可得此病,有些小兒長期使用抗生素亦可並發此病。

(1)疾病特點

小兒得了鵝口瘡的直接表現是煩躁不安、啼哭、唾液增多,影響嬰兒吮吸,甚至出現低燒。家長若觀察小兒的口腔會發現許多白點,白片覆蓋在口腔粘膜多處,有的甚至融合成片,形成一塊大膜,布滿口內,像一片白雪似的。

(2)家庭治療和護理

要注意嬰兒的清潔衛生,尤其是口腔衛生。給嬰兒吃奶後要喂幾口清水,以清洗口腔。嬰兒所用的奶具每次用前進行消毒;並用開水煮沸20~30分鍾,母親在喂奶前把奶頭洗幹淨,接觸嬰兒時要洗手。母親若患有陰道真菌病,要及時治療。

較為簡便的方法是喂奶後,將裝於滴瓶內的10%紫藥水滴於嬰兒舌下,利用其舌間的活動使紫藥水塗到整個口腔粘膜,每天滴2~3次。同時,可將維生素B和維生素C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後喂給嬰兒,每天2次,每次各1片。如果發現白斑較多,則可用消毒棉簽蘸2%~5%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清洗表麵,然後再塗(滴)紫藥水,不要隨便擦去白斑,以免感染。必要時,應到醫院請醫生治療。

4.痱子

痱子是熱天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如果護理不當,小兒用手抓破,常可造成糜爛和感染。

(1)疾病特點

嬰幼兒皮膚發育不完善,天氣炎熱時出許多汗,但排泄不暢,汗液布滿汗腺口,再加上用不幹淨的手,毛巾擦汗,便造成汗腺口發炎,出現紅色小疹樣痱子。

痱子易出現在出汗多的額頭、脖子、胸背等處,有刺癢感,常影響小兒情緒及睡眠。

(2)家庭治療與護理

常給病兒洗澡,勤換衣服,保持皮膚幹燥。洗澡用的水最好是溫水。洗澡時不用肥皂,以減少刺激,如果需要用時,可用堿性小的肥皂。洗澡過程中要避免用力擦有痱子的部位,防止擦破形成糜爛。洗完後用毛巾‘輕輕擦幹,再擦些爽身粉或痱子粉,以減輕刺癢,衣服最好輕薄、柔軟、肥大,以棉布做成的為宜,可減少對皮膚的摩擦。要教育病兒,不要在火熱的陽光下玩耍,並勤給病兒擦幹汗水,以防淹著皮膚而加重刺激。擦拭用的毛巾要保持清潔,常用熱堿水煮燙消毒,洗去汙垢。不可用髒手或不潔的布、巾給孩子擦拭以防皮膚感染。對1歲以內的嬰兒,家長不要整天抱著或背著,可以在涼爽通風的地方鋪一領席地,讓他自己爬著玩,或者放在小車裏玩。如果是睡在小床上,要勤給小兒翻身。

可多喝點清涼飲料;如綠豆湯、綠豆稀飯、小豆粥等,多吃青菜和瓜果,這樣既可消夏解暑,又可補充水分及維生素,增加涼爽感,以減輕刺癢等症狀。還可用鮮藿香9克,鮮佩蘭9克、野菊花9克、金銀花9克、蒲公英15克、青蒿6克,加入適量的水,煎成一碗,加入白糖代茶飲,有清熱、解毒、清暑的作用。

對於一般的痱子,不需特殊治療,為了防止感染,可用蒼耳12克、白礬12克、馬齒莧12克,加水200毫升,煎20分鍾,放涼後,清洗患處,每次5~10分鍾,每天早晚各1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5.膿皰瘡

膿皰瘡又稱黃水瘡,是夏天常見的一種皮膚病,主要因皮膚不清潔被細菌感染所致。

(1)疾病特點

患病初起,病兒皮膚上突然生出一粒粒豌豆或蠶豆樣大小的水皰,皰內含有黃色的液體。然後皮膚發紅,水皰很快變大,極易破裂。水皰一破,裏麵帶有細菌的水就會流出,汙染四周的皮膚,又可引起新的膿皰。膿皰大多數發生在皮膚皺褶處。病兒一般不發熱,除感到局部輕微發癢外,沒有什麼其他感覺。如果膿皰過多,可出現低熱和頭痛等症狀。

(2)家庭治療與護理

因為膿皰病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發現小兒患病後要及時隔離。病兒用的毛巾、臉盆、浴盆等,要和其他人的分開。換下來的衣服、尿布、被單等,可放在水裏煮沸10分鍾。病兒的碗、筷、勺等餐具要專用。病兒的玩具在沒消毒前不能給其他小兒玩。在托兒所或幼兒園裏小孩患病後,需徹底治療好後才允許入托。

在膿皰剛出現時,要及時把它挑破,使裏麵液體徹底排出。方法是:用一根針,放在火上燒一下,涼後用它將膿皰挑破,再用消毒的棉花把皰裏的液體吸幹。然後在上麵塗些紫藥水。膿皰周圍的正常皮膚,要每隔2~3個小時用50%酒精塗抹,注意切不可用沒消毒的針或用手指甲隨便弄破膿皰,以免造成感染。對於結痂的部位,要先用1:1000的高錳酸鉀水衝洗後,再揭去痂皮,然後塗些紫藥水。使用其他藥物治療時,要遵照醫生囑咐的方法使用,不要給小兒亂用藥。病情是否能很好轉,關鍵是護理是否得當,消毒是否徹底。如果能做到用品消毒、護理得當,不讓膿皰裏液體沾染外部皮膚,保持瘡口幹燥,再配合用藥,很快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