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小兒疾病的預防護理(2)(3 / 3)

(4)由糞便的性質了解腹瀉的病因

脂肪消化不良性腹瀉的糞便為淡黃色,呈液體狀,量多,發亮,可在便盆內滑動,尿布上的油膩不易洗掉。澱粉消化不良性腹瀉的糞便為深棕色呈水樣泡沫便。長期饑餓或母乳不足嬰兒的糞便的特性是糞質少,粘液多,呈深綠色。小腸發炎的糞便往往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糞質稀爛,用肉眼不能發現膿血。病毒性腸炎糞便多為白色米湯樣或淡黃色稀水樣。粘液膿血便是結腸炎的特征。小兒發生腸套疊時,糞便往往混有鮮血,並有大量粘液,伴有陣發性腹痛。如出現大量鮮血水樣或果醬樣糞便。有腥臭味,並有發燒、腹痛、脹肚等等,則可能是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有些小兒因病而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製劑治療,很有可能得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或白色念珠菌性腸炎。若突然發生了嚴重腹瀉,每日高達十餘次以上,則可能是得了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如果出現頑固性腹瀉,為黃色水樣便,有時呈豆腐渣樣或有較多泡沫,帶粘液,則可能是患了白色念珠菌性腸炎。

(5)家庭治療

在家庭中治療腹瀉的三條原則是:

[1]給孩子喂更多的液體以糾正缺水狀態。用推薦的家庭補液、米粥等,也可以喂水,或者用口服補液鹽;繼續多喂液體直至腹瀉停止。

[2]繼續給孩子喂食以預防營養不良。繼續母乳喂養;如為非母乳喂養的小兒,應繼續喂牛奶,對小於6個月的並尚未喂固體食物的病兒,要用等量水稀釋一倍中乳;6個月或大於6個月的病兒或巳開始喂固體食物者,可給粥、澱粉類、豆類、蔬菜、肉或魚等,也可喂果汁或水果。

[3]如果病兒三天不見好轉,或者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帶病兒去找醫生。多量水稀便,頻繁嘔吐,明顯口喝,不能正常吃喝,發熱,血便加重。

6.發燒

首先,家長要更正一個觀念,並記住:發燒本身不是病,而是當身體周圍環境中的某些有害因素侵犯人體,人體用來對付這些因子的一種反應。醫生通過了解小兒發燒的方式及伴隨症狀,可以診斷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因此,不要一見到孩子發燒,就讓他吃退燒藥,有時退燒藥的使用往往給醫生判斷病情帶來很大的困難,家長所要做的是幫助醫生弄清孩子發燒的真相。

(1)疾病特點

正常小兒腋下體溫一般為36~37℃,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為36.9℃;下午為37℃。如果小兒的體溫高於37℃,即為發燒,醫生們稱之為發熱。發燒有低高之分,低燒是指小兒的體溫波動在37.5~38℃,而高燒是指體溫在39℃。

(2)不同年齡小兒有不同的發燒方式

新生兒的中樞神經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較薄,肌肉不發達,活動力弱,故體溫極易波動;嬰幼兒患病時,體溫可突然升高40%左右,但病兒一般情況較好,燒退後,恢複亦較快;大孩子體溫較穩定,若體溫突然升高,全身情況較差,往往意味著有較嚴重疾病的發生。

從發燒的緩急、高低、類型、時限、規律性及發展過程,大致可判斷病源。

如果小兒高燒不退,每日體溫波動在2℃以上,可能是得了敗血症、化膿性感染、風濕熱、結核病等;如果小兒的熱度在39℃以上,每天體溫波動在1℃以內,並持續數天或數周,可能是得了傷寒、副傷寒或肺炎。小兒得了瘧疾(即耍擺子),往往高燒達39℃以上,每天體溫波動在1℃以內,並持續數天或數周,可能是得了傷寒、副傷寒或肺炎。小兒得了瘧疾(即打擺子),往往高燒達39℃以上,經幾小時下降至正常,經過一至數天後再次發燒。小兒發燒時若體溫波動較大,而且發燒的時間不規律性,往往是得了膿毒性敗血症、胸膜炎、惡性瘧疾。

(3)仔細觀察發燒的同時或先後發生的症狀

如發燒時出現皮疹,可能發燒與敗血症、傷寒或藥物副作用有關。發燒時伴有肝髒和脾髒腫大,可能是瘧疾或者白血病以及結締組織疾病。

(4)家庭治療與護理

注意讓病兒安靜休息。

室內溫度以保持在18~25℃左右為宜,中午天氣暖和時可開窗3~5分鍾進行通風換氣。通風時應給病兒蓋嚴被子,防止冷風直吹到病兒身上。如果是冬天,可在爐子上放一壺水,使室內空氣新鮮濕潤。病兒的衣服穿得不要太多,被褥不要蓋得過厚,出汗後要及時更換內衣褲。

[1]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小米粥、麵片湯、雞蛋湯、雞蛋羹等是比較理想的食物。還應注意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及時補充維生素。要多給病兒喝糖水、果汁、豆漿、米湯等,以及時補充因發熱出汗所丟失的水分。

[2]注意口腔的清潔衛生

每次飯後或睡覺醒來時要用清水或淡鹽水漱口,對嬰幼兒,家長可用棉花蘸水,輕輕地清洗口腔。

[3]病兒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