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小兒中發現的厭食,大部分還是與喂養方法、飲食習慣和內容有關,飲食無節製,想吃的就多吃,結果使胃腸道的負擔過重,導致厭食。另外,不定時吃飯,整天零食不斷,擾亂了胃腸道的正常活動規律,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再者,父母強迫小兒進食,采用哄騙、打罵等方式,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厭食。
(2)家庭治療與護理
因疾病引起的厭食,應到醫院診治;因喂養方法、飲食習慣和食物質量不當引起的厭食,在護理時應做到:
合理安排膳食,糾正偏食、吃零食的習慣。
孩子的食譜要做到粗細調劑,葷素搭配,食物多樣,讓孩子吃得全一些、雜一些,食譜要常調換,防止單調。同時,要盡量做到新鮮可口,色香味俱全。
[1]吃飯要定時定量
不同孩子的食量不同,應該以吃飽而不過飽為準,使胃裏食物在一定時間內排空,重新產生食欲。幼兒一般4~5小時即可排空,所以,以一日三餐,中問加一次點心較為適宜。
[2]吃飯要有固定的地方
要讓孩子安靜,舒適地坐著吃飯,而且家長盡量不要談論和吃飯無關的事情,有事等到吃飯後再處理。要給孩子糾正一些不良衛生習慣,如吃飯時哭鬧、飯前飯後打鬧跑跳、飯前不洗手等。
[3]堅持正確引導,糾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家長不能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吃飯,更不能采用打罵、恐嚇、懲罰的方法,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更加厭食。
4.嘔吐
嘔吐是小兒的常見症狀,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很複雜,當小兒發生嘔吐時,家長要弄清嘔吐最早出現的時間、每次嘔吐發生的時間與進食的關係(是進食前嘔吐還是進食後)、嘔吐量多少、是溢乳還是往外噴射、是持續吐還是間歇吐、是否伴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腹痛、頭痛等。
(1)疾病特點
在正常情況下,食物在胃腸道中能夠被消化、吸收、主要靠大腦的統一指揮,消化液按時分泌,胃腸正常有規律地蠕動。如果消化道出了故障,或者大腦有了毛病而指揮失靈,就會使食管、胃或腸道呈逆向蠕動,並用伴有腹肌、膈肌強力收縮,迫使食管或胃腸內容物從口腔湧出,即所謂的嘔吐。大一點孩子嘔吐前常有惡心和咽部、心窩部不適感,並伴有頭暈、流涎、出汗、蒼白等;新生兒和幼嬰嘔吐前常無惡心,而是表現為煩躁不安、打哈欠、麵色蒼白、不想吃奶等。
(2)溢奶和嘔吐的識別
溢奶多見於發育較好的嬰兒,如果奶喂得過多,或者在喂奶時嬰兒吸進了空氣,嬰兒就有可能在吃奶後不久吐出尚未凝結的奶汁,即溢奶。
如果嬰兒溢奶前後無異常表現,次數也不多,或者次數雖多,但孩子體重照常增加,精神也好,就屬於正常。如果吃奶後經過數小時,再吐出巳凝結的乳汁,這就與上麵所說的溢奶情況不同,應考慮是病態。
(3)家庭治療與護理
發生嘔吐時,家長要立即讓小兒側著身子睡或將頭側向一邊,使嘔吐物從口的一邊流出以免嘔吐物嗆人氣管引起吸人性肺炎。要及時為小兒擦淨嘔吐物,以免流進耳朵,引起中耳炎。大孩子嘔吐後,可以用涼開水漱漱口,對於年齡小的病兒要多喝幾次水,以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對於反複嘔吐的大孩子,不要給他吃含有蔥、韭菜、大蒜等刺激性食品,亦要避免油膩、海腥或有特殊氣味的食品。可以給他吃些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蛋湯、雞湯、紅棗湯或稀粥等。病兒嘔吐不要喂藥、喂奶,也不要隨意搬動,家長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送醫院診治。
5.腹瀉
腹瀉,就是平常人所說的拉肚子,是小兒的常見病,許多原因都可引起腹瀉,如飲食不當造成的消化不良可引起腹瀉,飲食不潔導致的腸道病可引起腹瀉,腹部著涼過敏反應亦可引起腹瀉。
(1)疾病特點
腹瀉的特征是排糞便的次數增多,並有質的改變。主要是大便溏稀,一日三次以上,糞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有臭味,水分多,伴有腹痛。嚴重者每日可有10~20次大便。頻繁腹瀉可使小兒的眼窩塌陷、口渴、皮膚失去彈性尿少或無尿,出現脫水,甚至發生酸中毒,危及小兒生命。
(2)生理性腹瀉
“生理性腹瀉”主要見於母乳喂養的孩子,由於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嬰兒的需要,嬰兒也有可能發生腹瀉。每天大便次數多至十餘次。每次大便量不多,其中含有少量水分,但沒有特殊的酸臭味或腥臭味。這種孩子雖有腹瀉,但依然發育良好,體重繼續增長,精神好,無病容。
(3)通過糞便的性狀了解腸道發病的部位
不同部位的病變,大便性狀是不同的。小腸發炎所致的腹瀉的糞便裏稀水樣或蛋花樣,混有膽汁而呈現黃綠色,有時呈拌湯樣白色糞便。結腸發炎特別是遠端結腸炎所致腹瀉的糞便,次數多而量少,並混有粘液、膿液和血,且同時有腹痛和裏急後重(即病人想拉大便但排不出)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