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因被褥過冷過熱或尿布潮濕、臀部糜爛而引起。初時聲音大,以後逐漸變小,並有全身活動不安,過熱可見頭部出汗,過冷時口唇發紫、麵色蒼白、四肢發冷,給嬰兒換掉潮濕的尿布,防止衣被過冷或過熱,小兒的啼哭就會停止。
(3)饑餓時的啼哭
常因哺養不當所致,如吃稀釋奶(牛奶或奶粉稀釋過淡),晚間限製食量或機械執行定時定量,或因母乳不足,吸吮困難所引起。這種哭聲多發生在進食前或午夜後。開始聲音高而長,然後漸漸變低,最後完全停止。在短暫休息後,不僅從頭再來一遍,而且哭聲比第一次更高,麵部表情急躁,並伴有吸吮動作。這時如果母親將奶頭靠近小兒嘴邊,小兒的頭就立即轉向奶頭,小嘴出現吸吮動作,哭聲也隨之停止。
(4)不良習慣啼哭
有的嬰兒喜歡讓別人抱起來,每當躺下就哭鬧,而抱起來就停止哭鬧。
(5)家庭治療與護理
對於小兒無明顯原因的啼哭,就讓他哭一會兒。哭,也是一種運動。通過啼哭可以加強肺部呼吸和四肢的運動,也利於小兒的生長發育。不要小孩一哭就抱,長期這樣就會讓小兒養成壞習慣。對於生理性啼哭,家長要分清原因,然後相應處理,對因尿布潮濕引起的啼哭,要及時給小兒換掉尿布;對因衣被不適引起的啼哭,要及時調整衣被;對因饑餓引起的啼哭,要讓嬰兒吃飽吃足。對於不同於一般的啼哭,家長要加以注意,可先查看全身,看看有無異常表現。如仍反複啼哭,即使體溫和其他一些情況都正常,亦應去醫院,以免延誤病情。
2.多汗
小兒活潑好動,新陳代謝較成年人旺盛,很容易出汗。但是,有時出汗卻是小兒患了病的一個標誌,因此,做父母的善於細心的觀察,區分什麼樣的出汗是正常,而什麼樣的出汗又是疾病引起的。
(1)疾病特點
[1]通過多汗發生的時間來斷定是否正常
有的小兒表現為晚上睡覺後出汗,睡著以後汗逐漸減少,這有可能是得了活動性佝僂病。如果整個晚上都出汗(即盜汗),則可能是得了結核病或其他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吃飯時全身出汗或額頭冒汗,並不是疾病引起的,這與小兒本身的體質有關。一般來說,安全、睡眠狀態下的多汗往往與疾病有關。
[2]小兒年齡與多汗的關係
新生兒的汗腺發育不完善,一般出汗較少;嬰幼兒多汗往往與佝僂病有關;年長兒多汗卻常常與結核病、風濕熱有關。
[3]通過出汗的部位判斷
小兒身體的某些部位如手掌、腳底、腋下、會陰等部位局部多汗,往往是生理性的,與疾病無關;頭部多汗,可能見於佝僂病,但正常小兒可能會有頭部出汗。下半身多汗或一個肢體多汗,有可能得了橫斷脊髓質炎(小兒麻痹症);半側身體出汗要想到大腦炎、腦部腫瘤的可能性,如為全身性出汗,則要想到是否有風濕熱、感染性疾病、低血糖症等。但是,有的小兒全身出汗比一般人多,有的在冬天吃飯時頭麵冒汗、甚至鼻尖汗珠滴滴,有的在緊張或書寫時,會從手掌滴下汗珠。這些情況,不能一概認為有病。應請醫生全麵詳細檢查,有些可能與其體質有關,並不是疾病所致。
[4]看到出汗時,應觀察有無其他症狀。
如果小兒在多汗時,同時還出現低燒、精神不振、不想吃飯、日漸消瘦,可能是得了結核病和其他消耗性疾病;倘若伴有煩躁不安、好發脾氣、睡眠不好、容易驚醒、枕禿(枕後部毛發稀疏,有一圈不長發頭)、方形頭顱、額頭突出,鹵門大且閉合遲,甚至頸部無力、腹部隆直,坐立、行走和語言方麵發育延遲,易患支氣管炎、肺炎等病,可能是得了佝僂病。
(2)家庭治療與護理應請醫生全麵檢查,找出多汗的原因。是因疾病而引起的,應抓緊治療原發病,病治好了,出汗也就會停止;如不是疾病引起的,即常說是生理性多汗,就不必為此而擔心。
平常要為小兒勤洗澡、勤換衣服、被褥、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尤其是皮膚的皺褶處,如腹股溝、腋窩、下巴等處,要保持幹燥,防止皮膚因水漬而導致感染。
鼓勵小兒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
3.厭食
小兒胃口不好,沒有食欲或者說食欲不振,幼兒吃飯不香,嬰兒不願吃奶,即所謂的厭食。這是一個經常為家長所煩惱而對小兒又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小兒的生長發育很快,必須每天吃進足夠的食物以適應身體的需要。由於小兒身體相對比較脆弱,因此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表現為冒口不汗,不想吃東西或厭食。當發現孩子厭食,不想吃東西時,家長要做到及時識別與處理。
(1)疾病特點
首先,要考慮孩子是否得病了。
一般來說,一歲以內的嬰兒出現不想吃東西時,往往是疾病所致,而幼兒和大一點的孩子往往是由於各種不良習慣和情緒的影響引起厭食。
輕度厭食可能與不良飲食習慣或精神因素有關,但嚴重食欲不振或拒食是疾病的征兆,特別是新生兒拒食常提示有嚴重疾病,家長應注意小兒是否有敗血症、腦膜炎、核黃疸的征象。
對和厭食同時或前後出現的症狀的觀察是識別疾病的重要一環。有些小兒雖有輕度異常,但往往說明小兒無恙。如果小兒厭食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不振、低燒,可能是患了結核病或其他感染;若同時有反應遲鈍、皮膚粗糙、出汗少和發育慢,則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伴有腹痛、腹脹、腹瀉、便血等,要想到是否得了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腸炎、腸寄生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