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接種
1.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定期給嬰幼兒進行健康檢查,是預防疾病、保證健康成長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措施,定期健康檢查有三方麵的重要意義:
(1)了解嬰兒的生長發育是否符合標準,如有異常,可以及時發現,並給以指導和防治;
(2)醫生可給家長以正確的喂養指導,尤其是怎樣添加輔食;
(3)可以定期接受預防接種。
健康檢查以3歲以內的嬰兒為主要對象,尤其是斷奶以前的孩子。根據嬰兒生理發育的特點,6個月以內最好每月檢查1次,如果有訪視,可以每2個月1次。6個月~1.5歲,每3個月檢查1次,中間可請當地的婦幼保健醫生訪視1次。1.5~3歲,每半年檢查1次。3~7歲,每年檢查1次。在一歲半以內多檢查幾次是非常必要的,這時期孩子的變化最大,稍有不慎容易生病,如佝僂病常在3個月內發生,營養不良也多在6個月以內發生。在檢查嬰兒的健康狀況時,對父母的健康也要注意。有許多疾病的早期症狀,由於家長不認識而被忽略。總之,通過健康檢查,父母親不僅獲得育兒的知識,還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日診治,保證兒童健康成長。
2.小兒計劃免疫
(1)預防接種的意義
預防接種即有針對性地將生物製品接種到人體內,使之產生免疫力,以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如服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糖丸能預防脊髓灰質炎;接種卡介苗能預防結核病等。因此預防接種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控製和消滅傳染病的措施之一。
(2)計劃免疫程序
兒童在出生後,自母體傳遞的抗體逐漸消失,對各種傳染病皆易感染,即使是接受過預防接種的兒童,抗體水平也會下降,需要複種和加強注射。為了使易感人群獲得牢固的免疫力,需科學地安排接種對象與時間,開展計劃接種。剛出生,接種卡介苗(第一次),到8個月,接種麻疹疫苗(第一次);到2個月,接種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第一次);1.5~2歲,接種百白破混合疫苗(第四次);到3個月,接種脊髓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第二次),百白破混合疫苗(第一次);到4歲,接種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第四次);到4個月,接種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第三次),百百破混合疫苗(第二次);到7歲,接種卡介苗(第二次),麻疹疫苗(第二次);吸附白喉、破傷皮風苗;到5個月,接種百白破混合疫苗(第三次);到12歲,接種卡介苗(農村)(第三次);百白破混合疫苗、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基礎免疫3(針)次,最短時間間隔為28天。卡介苗接種1針,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疫苗三針和麻疹疫苗1針為基礎免疫。上述4種疫苗可以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
(3)預防接種反應及處理
[1]一般反應
a.局部反應:接種後幾小時到24小時內,局部發熱、疼痛、紅腫,有時伴有淋巴結腫大,個別人範圍波及到整個手臂。局部反應持續2~3天不等。接種活菌(疫)苗後,局部反應出現晚或持續時間較長。個別兒童接種麻疹疫苗後45小時~7天會出現皮疹等反應。
b.全身反應:於接種後5~6小時或24小時體溫升到38℃左右,持續1~2天,當體溫達38.5℃以上時,可服退熱藥。如接種活疫苗需經一定潛伏期才有體溫上升;接種麻疹疫苗後5~7天可出現暫短發熱,可有疲倦感,頭暈,周身不適,惡心,腹痛,腹瀉等症狀。局部反應時,可用幹淨的毛巾濕敷,並抬高患肢;全身反應可對症處理,注意休息,多飲水。但如紅腫繼續擴展,高熱持續不退時,應到醫院診治。
[2]異常反應:隻有少數或個別人發生極嚴重反應。
a.過敏性休克:在注射後數分鍾或0.5~2小時出現不安,麵色蒼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涼,呼吸困難,脈速而細,惡心,嘔吐,驚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如不及時搶救,可在短期內發生危險。此時應使患兒平臥,頭部放低。安靜保暖,並立即皮下或靜脈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時可重複注射,有條件時給氧吸入,病情穩定後,應盡速就近轉至醫院搶救。
b.暈針:兒童常由於空腹、疲勞、室內悶熱、情緒緊張或恐懼等原因,在注射當時或幾分鍾內出現頭暈、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心跳加快等症狀,重者甚至喪失知覺,呼吸減慢。這是由於各種刺激所引起的一種反射性周圍血管擴張所致的一時性腦缺血,稱為暈針。此時應立即讓患兒平臥,低位,保持安靜,飲少量熱開水或糖水,短時間內即可恢複正常。對過敏性休克和暈針的鑒別十分重要,故應密切觀察病情,以免賠誤過敏性休克搶救的時機。
c.過敏性皮疹:以蕁麻疹最為常見,一般接種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經服用抗組胺藥物即可痊愈。
d.免疫係統缺陷或免疫防禦機能遭受破壞(如放射病)時,接種活菌(疫)苗後,則可擴散為全身感染。
(4)幾種主要生物製品的接種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