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小兒的撫育(7)(1 / 3)

新生兒皮膚發黃的原因是因為胎兒寄生於母體內時,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但體內為低氧環境,必須有較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供給胎兒,才能滿足胎兒的需要。出生後,新生兒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獲得氧氣使低氧環境改變,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多餘的紅細胞被破壞後,分解產生膽紅素,又因新生兒肝髒機能不完整,酶係統發育不成熟,不能將過多的膽紅素經過處理排出體外而積存在血液裏,這種膽紅素像黃色的染料一樣,將新生兒的皮膚、粘膜和鞏膜染黃,出現黃疸。這一現象不是病態,當然無需治療。

如果新生兒黃疸出現過早,即在24小時以內,且迅速發展,或黃疸消退過遲,或消退後又再現,多屬病理變化,應及早去醫院查明原因,積極治療。

28.新生兒臍帶的護理

臍帶剪斷結紮後,一般3~7天幹燥脫落,外部傷口愈合,形成向內凹陷的肚臍。因為臍帶殘端血管與新生兒的血管相連,如果護理不好,臍部會被細菌感染,出現膿性分泌物而發生臍炎,嚴重時細菌可進入小兒血循環引起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國內外學者的統計資料已表明,在新生兒敗血症中,臍部感染大約占40%~50%。一所以,家長要精心護理好新生兒的臍帶,避免感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在臍帶未脫落前要保持臍部幹燥,勤換尿布,將尿布上段反折墊厚,防止尿液甚至糞便浸漬汙染臍部。

(2)臍帶未脫落前,不要給新生兒洗盆浴,擦洗下身時,不要浸濕臍帶包布。如果臍帶布濕了,應馬上更換,並仔細檢查臍部。若發現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簽蘸75%的酒精擦拭,不可直接用手或髒布擦拭。

(3)臍帶脫落後若局部不幹淨可撒上消炎粉。即使臍帶脫落後創麵很好,也應用75%酒精擦洗創麵,以保持清潔。

(4)臍部輕度感染,即臍輪紅腫,臍部有少量滲液時,先用75%酒精消毒,然後塗上抗生素軟膏。如臍部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除上述處理外,再用棉球蘸3%的雙氧水洗臍孔,並用呋喃西林液濕敷,每日換藥1次。切不可用紫藥水塗抹。

(5)如果臍部感染嚴重或新生兒有發熱、厭食、反應差、麵色青灰等表現,應送醫院治療。

29.新生兒腹部保暖

嬰兒出生以後,腸胃就在不停地蠕動著,當新生兒腹部受到寒冷的刺激,腸蠕動就會加快,內髒肌肉呈陣發性強烈收縮,因而發生陣發性腹痛。新生兒則表現為一陣陣哭啼,乳食減少,腹瀉稀便,常帶有奶瓣。由於寒冷的刺激,男孩易發生提睾肌痙攣,使睾丸縮到腹股溝或腹腔內,人們常說的“走腎”,這時嬰兒腹部疼痛轉劇,表現為煩躁啼哭不止。

因此,不要忽視對新生兒平時腹部的保暖,即使夏天氣候炎熱,也應防止新生兒腹部受涼,不要光著身子睡覺和玩耍,宜著單層三角巾護腹,在農村穿兜肚就是很好的護腹辦法,冬天宜著棉圍裙護腹。

30.新生兒頭發稀少忌盲目治療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頭發稀少,不少家長為此而煩惱,認為是母親懷孕時患病或營養不良引起的。怕孩子長大後還是頭發稀少,或成禿發影響美觀,便想進行治療。其實,胎發的多少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與母親懷孕時營養好壞、疾病情況、妊娠反應的嚴重程度以及情緒毫不相關,因此,母親不必為孩子的頭發稀少而感到內疚,更無需擔心和治療。據了解,目前有的家長不給孩子洗發,原因是怕洗發時將頭發拉掉,頭發更少。實際上,在洗發過程中脫落的頭發是已經衰老的頭發,屬於自然脫發。如長期不洗發,油脂和汗液分泌物刺激頭皮,可引起頭皮發癢和繼發感染。還有的家長把嬰兒頭發剃光,認為剃光後能長出好的頭發,這種方法未必見效。還有個別家長盲目地在嬰兒頭皮上塗抹“生發精”、“生發靈”,這更沒有必要,因為小兒頭發少不屬於禿發症。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生時頭發稀少,並不影響今後頭發的生長,在一般情況下,小孩大約在一周歲或更早些,頭發會逐漸長好,兩歲左右時頭發則會自然長滿。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頭發都一樣,好一些、差一些,密一些、稀一些,都是自然現象,有的可能與父母遺傳有關,並不是病態。

31.小兒流口水忌亂治

口水就是唾液,它是由口腔粘膜中的大唾液腺腮腺、頜下腺和無數小唾液腺分泌出來的。唾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能夠幫助食物消化,並能中和口腔中細菌產生的酸。如果唾液缺乏易發生口瘡、齲齒等疾病。正常成人一晝夜大約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這樣大量的口水,幾乎全被不自覺地吞咽下去,所以不會有口水流出,並能保持口腔衛生。

新生兒的唾液腺不太發達,口水分泌得較少,小兒到5個月後,唾液分泌開始增多。由於嬰兒口底較淺,又不會節製口腔內的口水,加之小兒吞咽功能較差,所以常常有口水流出口腔;當嬰兒從臥位轉換成坐位或站立位時,口水也容易流出來;另外,嬰兒5~6個月以後,開始出牙時對三叉神經的刺激,或食物的刺激等均可使口水容易流出口腔。這些都屬生理性的,隨著孩子的長大,這些現象會慢慢消除,一般無需治療,切忌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