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來要搞自己的導彈?當時我國的導彈技術水平和導彈技術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在哪?
胡:主要是備戰,當時美國的洲際導彈已瞄準了我們,所以我們要研製自己的導彈才有還手之力。要想搞洲際導彈,必須先搞近程導彈,也就是一級導彈。一級的射程很近,打不遠,隻有多級導彈才能達到很遠的射程。“東風”4號就是為“東風”5號開路的。比如一級導彈的飛行速度是每秒5000米~6000米,在這個速度上再加速度,其速度就有可能達到每秒8000米,這樣多級導彈就能夠實現更遠的射程。在研製多級導彈時還要解決兩級分離技術,分離的技術很複雜。一級和二級分離時幹擾很大,要考慮控製係統、穩定係統能否抗得住;分離後還要完成發動機的空中點火,這些技術問題都必須在“東風”4號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得到解決,為“東風”5號的研製打下基礎。
當時我國的導彈技術隻達到單級水平,即“東風”2號。“東風”2號用的燃料是液氧加酒精,液氧的缺點是很容易揮發,不易保存,零下180度以下才能保存住,因此“東風”3號改用了不易揮發的燃料。“東風”4號的彈體直徑和“東風”3號相同,但加了一級,解決了兩級分離(彈體和結構的分離),兩級抗幹擾(控製穩定係統),發動機在高空點火問題。“東風”4號相當於“東風”5號的試驗彈,是為“東風”5號鋪路的。“東風5號”在“東風4號”基礎上繼續突破,解決了遠射程問題,成為射程上萬千米以上的洲際導彈。 記:在“東風”2號之前有沒有“東風”1號?
胡:有。但不是我國自己研製的。“東風”1號是蘇聯在1957-1958年送給我們的一個V-2導彈,也就是“東風”2號導彈的前身,蘇聯編號為1059,我國未給它正式冠名。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研製了“東風”2號。第一次試射“東風”2號時失敗了,問題出在製導係統,也就是其安放的位置不妥,當時是設計在中部,試射失敗後,我們改放在頭部,也就是現在的製導係統放在端頭後位置。“東風”2號試射成功後,為後來的“東風”3號、“東風”4號的研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蘇聯送我們的“東風”1號的背景是:1957年,毛主席去蘇聯參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活動,與赫魯曉夫談判。當時正好是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政治上需要我們的支持,因此答應給我們幾樣東西。所以,我們才得到了蘇聯給我們的導彈前身。當時,美國已經有洲際導彈了,如“大力神”和“宇宙神”,而我們那時才剛剛起步。蘇聯和美國都正在準備發射衛星。隻有具有每秒8千米左右速度的導彈才能把有效載荷送到太空的軌道上去。所以說,當時我們在這方麵的技術還是很落後的。
記:上世紀70年代,我國研製運10飛機,後被束之高閣,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胡:1968年,轟6飛機試飛成功後,周總理提出:“能不能在轟6的基礎上設計一種噴氣式客機。”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上708工程,研製運10大型運輸機。在周總理、葉劍英、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誌的關懷下,經過航空戰線科技人員,以及全體職工的努力,終於在1980年9月26日將運10送上了天。到1985年2月,運10曾飛到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廣州、昆明、成都、拉薩等地,共飛行121個起落,167個小時,其間未發生過任何問題。實際上,運10隻剩下最後的試驗和定型了。就這樣一個即將定型出廠的大飛機,最後卻遺憾地下馬了。我看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當時未能充分認識到大型客機的重大戰略意義。公開發行的《鄧小平年譜》是這樣記載的:1980年4月8日上午,會見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總裁桑福德·諾伊斯·麥克唐納,詳細詢問三機部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事宜。指出:“我們雙方在航空工業方麵的合作,要從戰略上加以考慮,而不僅僅是做生意。”會談結束後,對陪同會見外賓的三機部副部長段子俊說:“民用飛機總得在國內自己生產,不能一直向外國買。上海原來搞的大型客機受‘四人幫’幹擾破壞,花錢很多,把握不大,辦法不對,要停下來。”小平同誌的決策是根據運10項目中的一些問題作出的,但隨著運10下馬,中國大飛機的努力嚐試也就此停滯,卻是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