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們要自主研製自己的大飛機,您認為我們現在是否已經具備研製條件了?應該在怎樣的前提條件和技術基礎之上呢?
胡:我們已經完全具備了研製能力。簡單的看,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就研製出了運10,現在應該更有條件搞出大飛機來。我們應該把過去研製運10的經驗加以總結,再研製自己的大飛機。現在有些人仍然對運10持懷疑態度,我覺得應該正確對待曆史,對運10做正確的評價。要多聽聽當年運10的老專家、設計人員和製造人員的意見。中央一再號召我們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其實當年研製運lO就是具有兩彈一星精神的。當然,很多工作由於當時曆史環境的影響沒有做好和沒有做到位,但是運10研製中有些精神是可以繼承的。運10不應該成為新時代的負擔,而應成為新進取的階梯,縱使不能成為物質階梯,也可作為精神階梯。
記:大飛棚設計與製造的關鍵技術有哪些,最缺少的是什麼?我們麵臨的困難是什麼?
胡:關鍵技術是電子技術和發動機技術,目前我們用的發動機仍是進口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要提高,強有力的總設計師以及團隊也很缺乏。
記:為什麼世界上的大飛機基本被兩大製造商壟斷?
胡:目前,世界上除了波音、空客兩大製造商外,其他幾個國家也能搞,如俄羅斯能搞,中國、巴西等也有潛力,但是問題很多,努力程度還不夠。大飛機在人類生活中會發揮這麼大的作用,這一點我原來也沒有足夠的認識。我國有些地方迫於地形條件的限製,如高山、河流、海洋等,必須依靠飛機運輸。並且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飛機的安全性可靠性越來越高,航運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基於這些因素,中國需要在設計、生產、製造大飛機方麵做更多的工作。波音和空客,這兩家公司壟斷市場的手段很多,除了他們之間的互相壟斷,他們還聯合起來對外進行壟斷,封鎖關鍵的技術。當然這個封鎖是建立在他們擁有先進的產品和技術基礎之上,否則不可能壟斷市場。中國的大飛機研製,越不發展就會越落後。而一旦這方麵跟不上,相關的加工產業、製造產業就更難以上去。
記:目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高速鐵路軌道交通,您如何看待高鐵行業和民航業的競爭?
胡:我對高鐵行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現在的局麵對民航業來講,挑戰與機遇並存。現在國內最熱門的航線是北京、上海、廣州之間,隨著高鐵行業的發展,這個航段的很多乘客都轉而選擇高鐵,這會對民航業的客流量造成一定衝擊。但從另一方麵看,這可以刺激民航業的發展,推動民航運輸在管理、技術上的進步。當然高鐵也借鑒了很多民航的經驗,包括實名製購票、座椅設置、乘務人員等。這兩者之間既有競爭,又有促進,是一件好事。這幾年,鐵路行業埋頭苦幹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於其過於追求速度,把發展問題簡單化,導致出了2011年動車組“7·23”這樣的事故。作為普通乘客來說,他們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出行方式。高鐵和民航各有優點,誰也替代不了誰。雖然高鐵行業發展速度很快,但也不可能把民航的優勢全部拿走,高鐵將促進民航業更好地發展,我們搞民航的不必抱排斥的態度。
記:您對中國大飛機事業,當代中國青年和廣大關心大飛機事業民眾有何期望?
胡:我們要突破西方兩大飛機製造集團的壟斷,不僅要高水平地設計出,還要高水平地製造出大飛機。中國航天就是我們的榜樣,國際上一些國家不讓我國加入國際空間站,但我國自己幹起來了,“天宮”1號不是上天了嗎?“神舟”8號不是安全對接成功了嗎?困難還會有的,但是隻要我們下定決心,科學規劃,腳踏實地,就能排除萬難,贏得勝利。期望大飛機工程要從全國人民的利益出發,集思廣益,聽取意見,吸取經驗,團結一致。希望當代青年和民眾熱情關心航空事業,不斷提出寶貴意見,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到航空院校學習,努力鑽研,將來投身航空事業,成為卓越的航空人才。
責任編輯:京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