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控製員通過屏幕、操縱杆、踏板和鍵盤操控無人機,多個大屏幕用於顯示機上係統狀態、戰場態勢地圖、作戰指令等,控製終端還有相當於聊天室一樣的功能,可以和前線官兵或其他無人機控製員保持聯絡。無人機控製員並無過載等劇烈飛行造成的生理挑戰,原則上不一定非要飛行員才能擔當。傳統上,美國空軍的飛行員都是軍官,這是美國空軍創始人阿諾德將軍堅持的結果。美國空軍依然堅持無人機控製員必須是軍官,不過已不再堅持必須具有飛行員資格,對緩解無人機控製員的人手緊張有所幫助。
相對於有人機飛行員來說,無人機控製員的“飛行小時”要高得多,動輒每年1200小時以上。相比之下,美國陸軍直升機飛行員一般每年在450小時左右,美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每年的飛行小時約180小時,其中實戰飛行小時要更少。不過無人機控製員大部分的“飛行小時”是監視,隻有3%的時間才涉及發射“地獄火”反坦克導彈之類的實際攻擊。在多年使用無人機的基礎上,美國空軍組建了無人機武器學校,用於在已經有一定經驗的無人機控製員中培養飛行尖子,和戰鬥機飛行員的Top Gun學校目的相似。無人機武器學校也作戰術研究,比如防空壓製、失去通信和人工監控後的自主攻擊和返航等。不過由於現在美國空軍的無人機控製員高度緊缺,很多時候教官也被派上去執行任務。
最終的結果
盡管美國空軍和海軍在無人作戰飛機上采取不同的技術路線,但兩家在未來轟炸機和無人作戰飛機的發展上可能最終形成交集。美國海軍和空軍遠景規劃的核心是海空一體戰,在這一理念下,美國空軍的下一代轟炸機不再是單純的“炸彈卡車”,而是集指揮、控製、情報收集、電磁攻擊、信息攻擊和硬殺傷為一體的現代常規戰略打擊平台和作戰網絡核心。美國海軍的艦載無人作戰飛機則作為炮灰和打手,兩者組網作戰,利用先進的隱身、長航時、大航程、網絡和ISR(情報、監視、偵察)技術,將傳統的直接打擊和先進的電磁攻擊相結合,不僅用物理毀壞的傳統方式摧毀對方目標,還用網絡攻擊使對方的信息網絡失能,使空中力量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無人機還可作為預警機、加油機、電子戰飛機的平台,進一步增加艦載無人機的作戰能力。
艦載無人作戰飛機將具有高度自主能力,無人機控製員指定任務時間表、飛行途徑、目標、攻擊方式和武器選擇,由飛機自主起飛、編隊飛行、進入和退出攻擊、返航直至在航母上降落,還可以自動完成空中夥伴加油。如果作戰計劃有變,無人機控製員可以在無人機飛行途中上載更新的作戰計劃,但不需要在任何時間直接遙控飛行和作戰動作。然而,在目標高度敏感的作戰環境下,高度自主的無人作戰飛機容易由於誤傷而損害作戰目的;在敵方依然具有有效防空探測和空中攔截能力的高威脅作戰環境下,高度自主的無人作戰飛機的生存力受到嚴重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工監控甚至幹預就十分必要,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應變能力就成為高度複雜任務成功的保證。或許美國海軍和空軍關於無人作戰飛機的路線鬥爭會以“同流合汙”而告終?
責任編輯: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