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無人作戰飛機不僅不需要考慮飛行員搜救問題,連飛行員訓練都可以省卻。自主起飛、著陸和一般飛行控製在技術上沒有不可解決的困難,因此無人機控製員可以更像一個戰術指揮官,負責評估戰場態勢和製定戰術決定,而不是深陷於具體的飛行操作。這有兩方麵的影響,一是省卻了新飛行員的入門訓練,二是省卻了老飛行員保持飛行技能的經常性訓練。這不光節約了訓練設施,也節約了飛行小時數和相關的燃油、維修、折舊費用。這些具體的因素累加起來,對航母操作是不小的改觀。
空軍的考量
對於美國空軍來說,航程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空軍基地也有抗打擊問題,但畢竟沒有航母那麼脆弱,此外還有眾多的民航機場甚至臨建跑道可供使用。但另一方麵,對地攻擊和空戰的連接更加緊密。如果對手的空中防線依然堅固,缺乏有效空戰能力的無人作戰飛機的生存力很成問題。如果對手的空中防線已經瓦解,那使用有人作戰飛機可以更可靠地識別目標,避免對友軍或者平民的誤傷。對敵方隱蔽的地麵機動防空力量的突然出現有人飛機也容易做出及時應對,可以由飛行員根據威脅程度和敵我態勢,靈活做出主動攻擊或者主動撤離的戰術決定,而不是機械地被動反應。
但在任務譜係的兩端,無人作戰飛機反而特別適用。一方麵,防空壓製、硬目標攻擊等任務用有人作戰飛機風險太大,無人作戰飛機可以避免飛行員的傷亡;另一方麵,對固定的已知區域監視並及時攻擊突發目標需要長時間徘徊,無人作戰飛機可以避免飛行員對留空時間和集中精力的生理心理限製。兩者的共同特點是任務簡單明確,無人作戰飛機的人工智能足夠應對,加上人工監控就可以可靠有效地完成。這些目標用巡航導彈攻擊也很合適,但無人作戰飛機可以近距離確認目標,並實時進行戰果評估,為進一步打擊或者增援提供直接的戰術決策依據。另外,無人機不僅是可重複使用的巡航導彈,還是可以靈活改變任務和目標甚至在最後關頭取消攻擊的作戰平台,而導彈發射之後,就較難更改目標或招回,要是改變攻擊決心,就隻有自毀了。
和美國海軍偏重高度自主不同,美國空軍高度強調人工監控,這是因為飛行員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在可預見的將來依然是任何人工智能所不可能替代的。傳統上認為,美國空軍和美國陸軍配合作戰較多,或者是對平民密集的後方目標進行攻擊,對友軍和平民誤傷比較敏感,所以特別強調目標的可靠識別,和在人工核準的情況下才發射武器。不僅如此,美國空軍要求無人機控製員必須由飛行員擔任,這確保無人機和有人機在同一戰鬥空間裏飛行時,各自熟悉飛行安全和避讓規則以及交戰規則。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飛慣戰鬥機的飛行員不屑“飛”無人機,經常是被調派後很不情願改行,通常以三年為期,再長了,飛行員的飛行資格就要成問題。由於沒有足夠的無人機控製員,美國空軍高速壯大無人機力量的計劃受阻,兩年前在中東、西亞、北非等地運行30~35個戰鬥巡邏編組,現在要擴大到60個以上,但因人手不夠,隻能維持50個。
美國空軍的戰鬥巡邏編組通常有3~4架飛機,典型飛機為MQ-1“捕食者”或MQ-9“收割者”,一架實際出動作戰鬥巡邏,一到兩架在飛往戰區或者返航的途中,一架在基地維修、加油。每個戰鬥巡邏編組有一個前沿地麵指揮站,負責起飛、著陸控製,並負責在前沿基地的維修、加油、裝彈,但在戰區的作戰控製由美國內華達州的克裏奇空軍基地統一負責,這也是前不久被曝遭到計算機病毒攻擊的那個地方。國內基地便於支持無人機控製員的生活和工作,通過衛星統一指揮全球的無人機行動可以保證作戰行動的一致性。必要時,一個控製員可以同時控製多架無人機,容易協調。典型無人機控製組包括一名“飛行員”,兩名傳感器控製員,發展趨勢是用更多的自主飛控解放人工遙控,並用人工智能識別模式解放傳感器的人工監視,但人工監控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無人機控製員實行輪班倒的製度,8小時一班,一天最多三班,可以保證無人機長時間留空,但有時控製員人手不夠,燃油沒有耗盡就提前返航。典型“捕食者”和“收割者”的出擊長達18小時,平均每次出擊可以發現兩個有價值的目標,約15%的出擊最後發展到直接支援交火中的地麵部隊,20%的出擊用於引導突擊部隊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