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軍團
作者:晨楓
無人機,被認為是過去20年裏最重要的軍用航空技術進步之一。如今的無人機不隻局限於偵察和通信中繼這樣的支援作戰任務,發現即摧毀,逐漸成為無人機的重要使命。毋庸置疑,無人作戰飛機將成為各國空中打擊戰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無人作戰飛機的發展也在處在微妙的“十字路口”——無人作戰飛機作為有人對地攻擊飛機的替代還是補充,以自主作戰為主還是以人工監控為主?這一分歧正在美國海軍和空軍的無人作戰飛機研發計劃中體現出來。
美國海軍把無人作戰飛機作為艦載航空力量的例行組成部分進行設計,飛機需要日常出動,需要考慮長期使用的全壽命成本以及維修和升級要求。因此,美國海軍的無人作戰飛機較大較重,技術較複雜,尤其強調自主能力。美國海軍計劃在5年內驗證無人作戰飛機的航母操作常規化、實戰化,為大規模裝備做好準備。與之相對,美國空軍的重點則是把無人作戰飛機作為有人作戰飛機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具體來說,有人作戰飛機依然是主力,無人作戰飛機是在有人作戰飛機不夠用、不值得用或者麵臨過度風險時才出動的補充和增援。因此,美國空軍的無人作戰飛機相對較小、結構較簡單。另一個重要特點是,空軍要求無人機能夠長期貯存,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迅速投入使用。換句話說,無人作戰飛機對於美國海軍是艦載航空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對於美國空軍來說更像可以重複使用的、具有更高智能的巡航導彈。美國海軍和空軍的不同技術路線是各自對無人作戰飛機的定位決定的。
海軍的考量
海軍航空兵的飛機受到航母起落的製約,很難在技術上超越同時代的空軍作戰飛機,畢竟機場跑道更容易滿足重型高性能飛機的起落要求,陸基作戰飛機也不必為上艦改裝而承受額外的重量和複雜性代價。正因如此,傳統上,海軍航空兵更加注重戰術、武器和訓練的作用,而不在航空技術上執意開拓前沿。但無人作戰飛機似乎正在悄悄地打破這一傳統。
美國海軍正在重新審視未來作戰飛機的采購計劃,可能會在F-35B和C之間下馬一種,並把采購總數壓縮下來,節約的經費轉用於實戰化的X-47B一級或者更大更重的無人作戰飛機。和美國空軍有所不同的是,無人作戰飛機對以航母為主力的美國海軍有特別的吸引力。無人作戰飛機並不一定比有人作戰飛機便宜,要達到相當的作戰能力,就需要相當的機體、發動機和機載係統,省下的飛行員座艙和生命保障設備被遙控和自主控製設備取代,在成本和重量上不會有原則性的差別。無人作戰飛機也不比有人作戰飛機的飛行性能更高——理論上,無人機因不存在飛行員生理極限的限製,可以大幅度提高機動性,不過由此也會引發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用相對較大較重和更為昂貴的無人作戰飛機去和小巧、一次性使用的空空導彈拚機動性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但通過多次空中加油,無人作戰飛機可以輕易地超過有人作戰飛機的航程和留空時間,而且不受飛行員生理限製的影響,這對美國海軍十分重要。目前,美國海軍麵臨著潛在對手的反介入和戰區阻入能力——這將迫使航母戰鬥群退到離海岸線2700千米以外的外海。如此一來,艦載機的航程和留空時間就特別重要,F/A-18E/F一級的主力艦載機的作戰半徑僅為800千米左右,即便通過空中加油增加航程,也受到飛行員生理限製而影響留空時間。
無人作戰飛機的另一個好處是不需要考慮飛行員搜救。飛行員搜救不光是一個關乎士氣的問題,更是一個實際問題——訓練一個飛行員不容易,訓練一個艦載機飛行員更難,無端損失艦載機飛行員是美國海軍無法忍受的。出動有人艦載作戰飛機時,搜救直升機需要在空中待命,隨時準備營救在起飛、著艦事故中彈射的飛行員。另有戰鬥搜救力量待命,準備到遠海去營救由於戰損或機械故障而落海的飛行員。這都要占用航母上有限的機庫空間、維修力量和空勤地勤力量。無人機就可以把這些負擔解放出來。